东北网6月25日电 题:体制变革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奇迹”
体制改革核心巨变
回顾我省三十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李高贵直言变化太大了,而这种改变是在不断改革中体现出来的。最大的变化莫过于1998年前后高校体制改革,我省一些部委院校划转地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省二十多所高校中,部委院校就占半数,如哈工大、哈船院、东北林大、哈商大、大庆石油学院等。部委院校办学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部委投入比较大。但同时弊端也显而易见。部委办学,由于系统对人才需求较为单一,学校自身的许多专业发展受限,专业较窄,不能很好发展,学科、专业过分集中。有时系统急需某类人才,学校没有此类专业基础,但也必须设,导致学科设置不尽合理。而有些专业很强,地方又急需此类人才,但由于不是一个系统,学生就是分配不过去。我省有一所非常好的高校,其锅炉专业也非常有名。但是就在本市之内的哈尔滨锅炉厂急需这个专业人才,就是要不到。这种怪现象完全是因为体制问题所致。部委办学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学校自身的发展,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浪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也严重受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体制必须改革的呼声愈发强烈。在这种呼声下,为解决高校体制弊端和小而全、比较分散、无法形成大的学术氛围的问题,一些高校采取了合并的方式。如哈电工、哈科大和哈机电专科合并成一所理工大学。通过合并形成学科齐全、优势明显的多科类学校,以实现规模和效益的统一。
1998年前后,中央加大了高校体制改革的力度,就是高校由部委管理向中央少管、地方多管的方向改变,由此在办学体制上形成了中央、地方两级管理的模式。中央管理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只有少数部委保留管理部分高校。当时,我省一次划转到地方的院校就达9所,如哈商大、大庆石油学院和哈理工大学等。这种体制变化利于高校按自身规律去办,利于大学自身功能逐渐完善,利于高校本身科学而又自主地发展。这种改变,又将高校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高校主动找市场,研究为地方经济服务,高校扩大了英雄用武之地。而在这种紧密结合中,高校又获得了地方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这次体制的转变,促成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省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使我省高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一切也为我省高校1999年扩招奠定了基础,成为我省高校扩招后发展平稳的决定因素。
体制改变促成教育大发展
三十年来,我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完成了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教育资源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配置。李高贵介绍说,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推动了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977年,我省仅有20所普通高校,经过2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1999年我省普通高校发展到39所,2006年达到65所,普通高等教育地市级覆盖率达到100%。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1977年的2.6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59.2万人;在校研究生由1978年的350人增加到2006年的4.27万人。
与此同时,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也在体制和机制改革上取得丰硕成果。后勤改革滞后曾一度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自1999年国务院做出在全国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决定后,我省高校校园环境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幅度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从1999年到2006年,我省共新建和改造学生公寓138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学生食堂130万平方米,高校后勤保障条件大为改善,全省高校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
体制改变高校自主权扩大
体制的变革为机制的改变提供了保障。回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办学机制,李高贵说,当时许多高校都有一种手脚被束缚住的感觉。而体制改革后,学校有如被放开了手脚,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
高校内部制度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我省高校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精简调整了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效益,转变了职能。着力加强教学改革,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的典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逐步建立起适合高校特点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高校教师待遇显著提高,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