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各地积极争取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包括七台河红鲜焦化生态工业示范区在内的16家省级生态示范园区 |
齐齐哈尔石化集团厂区一角。 |
东北网7月17日电 经济的发展是否就意味着环境的破坏?能否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化?近日,记者对省内一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采访后了解到,在一定范围内,经济和环境可以实现双赢。
变废为宝红鲜生态园区实现小循环
7月下旬,在七台河市红鲜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内,由七台河宝泰隆煤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利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煤气制造甲醇项目将开工试产。
届时,红鲜生态园区内的宝泰隆、隆鹏、鑫源和万昌等4个焦化企业炼焦过程中产生的2.3亿立方米剩余煤气将得到全部回收利用。而此前,这些煤气是在空气中白白烧掉的。这个项目的投产,每年可以减少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129吨、二氧化硫225吨。除了生态效益,这个项目的投产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年产10万吨甲醇,每年还可节省4.67万吨标准煤。还可以利用甲醇制取二甲醚、燃料电池等附加值更高的化工产品。
据了解,这个利用废余煤气制甲醇项目只是该生态园区内诸多循环链条中的一条。
在炼制焦炭的过程中,除了产生大量煤气外,还会产生大量热能。为了利用这些热能,红鲜工业园内新建设了一个5万千瓦的发电厂。
在发电之余,还可以向园区附近的欣源小区供热。
据了解,目前,红鲜生态工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一座用煤矸石和煤泥发电的电厂,发出来的电在供本园区使用之余,还可以上网外销。煤矸石和煤泥燃烧后,变成了粉煤灰。该园区已打算建设一座年产6000万标块的空心砌块厂,目前正在选址规划中。
由弱转强生态工业园区还需扶持
据了解,我省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园区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循环链条,有些还停留在清洁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阶段,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系统性还不够。
另外,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性不高,发展速度缓慢,推进难度较大。许多环保技术不成熟,这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造成了现实困难。
环保专家建议,首先要实施战略性环评,使工业园区规划更科学。通过战略性环评可以更全面更绿色地设计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缩短产业之间的链接缝隙,尽量使产业上下游结合起来,将上游产业的“废物”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吃干榨尽”,使物质最大限度转化为财富和价值。
其次要实行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环境保护、能源梯级利用、水循环利用、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建设和改造,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单靠工业园区自身很难完成。所以,国家应该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着手,实行优惠政策刺激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工业园区竞争力。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环境管制推动园区内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特别要考察资源回收利用、生态无害化及闭路循环等技术,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
生态工业园区遍地开花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突破了单一企业无法做到的对资源和能源充分和循环利用的制约。
从2000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各级、各类生态工业园区有几千个。
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我省牡丹江市开始谋划申请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工作。2005年11月,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2004年初,经筛选,省环保局确定大庆市红岗区铁人生态工业园区和双鸭山市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区为示范试点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2005年,省环保局又组织推荐哈尔滨开发区(包括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5年12月,大庆红岗、双鸭山、哈尔滨开发区均已完成生态示范园区规划的编写,并通过了省级专家论证和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初审。目前,这三个生态工业园区进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审批程序。
自2005年3月,省环保局开始在全省开展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并制定了《黑龙江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暂行规定》和《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指南》。两年来,各地积极争取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包括七台河红鲜焦化生态工业示范区在内的16家省级生态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