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几十年俄语教研结丰硕成果:有一个教授名叫邓军
2007-09-06 11:04:2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6日电 题:几十年俄语教研结丰硕成果:有一个教授名叫邓军

  邓军是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第一任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俄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几十年中,她始终是我省俄语教育工作者中最杰出的代表。她的学术成就处于我省俄罗斯教育领域的前沿,她的教育生涯和我省的俄语教育事业已紧紧地连为一体。今天,我们走近她,是想透过一代名师的故事,折射出领先全国的我省俄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印象:向日葵花迎风舞

  到邓军老师家采访,是件愉快的事。

  迎接我们的有绿茶、巧克力和邓老师温暖和善的笑脸。采访中,她不断地调整着风扇的角度,以便在炎炎夏日为我们送上丝丝的清凉。这种体贴周到的关怀,让人如沐春风。

  虽然初次相见,我们倒像是老朋友。不知道是她天性如此,还是多年从教积累下来的母性情怀。

  邓军的朋友和同事们说,邓老师走到哪儿,就把笑声带到哪儿!她是那种最具“向日葵气质”的人,有起舞鸣歌的热情,有攀山越岭的勇气,还有矢志不渝的韧性。这样的人,是最具辐射力的。

  故事

  应我们的要求,邓军老师拿出了她的相册,昔日的阳光和年轻的欢笑从尘封的照片中不可抑制地倾洒出来,她传奇的故事就在这一张张照片中徐徐展开——

  这是1980年,77级的黑大学生们到松花江边野游,他们穿着俭朴,但笑颜如花。时任文艺部副部长的邓军(二排左一),是一个面容温婉的姑娘,不仅品学兼优,还拉得一手精彩的手风琴,有着悠扬婉转的歌喉……

  1950年6月,邓军出生在哈尔滨,父亲是秋林公司的第一任中方负责人,母亲是加入中国国籍的南斯拉夫人。她的相貌中也带着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特色,令人望去便要猜测关于她的传奇故事。

  “文革”开始时,邓军在念初中。顷刻间天就塌了下来,父母被抓去蹲“牛棚”,16岁的她独自担起生活的重担。21岁时,她参加了工作,成为哈市电车公司的一名售票员。无轨电车上的日子,艰辛,却快乐。冬天车体漏风,穿着厚厚的皮衣皮裤,依然冻得全身麻木。不过,邓军把这份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多次获得“优秀乘务员”称号。工作之余,生性乐观的她经常给大伙儿讲些故事、唱唱歌,她因此博得了一个雅号“邓博士”。谁会想到,几十年后,这个爱说爱笑的小丫头,真的成了赫赫有名的博士,而且还是资深的博士生导师呢?

  1977年末,国家恢复高考,邓军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黑大俄语系,当时她已结婚生子,儿子四岁了。入校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文革”已结束,但父母的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此严格地讲,邓军的“政审”还不合格。难道真的要和梦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邓军痛苦而无奈。面对这个“特殊”学生,黑龙江大学毅然决定,收她入学!邓军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紧张而充实的大学生活开始了。邓军就读的俄语系,是早在延安时期就建立起来的学科。回溯源头,黑龙江大学发源于俄语专业。学校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成立于1941年的延安。学校曾先后易名为中央军委俄文科、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1946年东北解放后,学校迁至哈尔滨,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后易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黑龙江大学在此基础上扩建而成。作为黑大的起源,俄语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在国内各大学的俄语学科中一直名列前茅。

  邓军在黑大接受老教授们的悉心传教,幼年时经母亲口传身教、但在多年的文化荒漠中忘却了的俄语,此时又渐渐鲜活起来。当时系里有五个尖子生,单独组成一个小班,教学进度比正常班快许多,邓军即是其中一员。大三时,她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好学生,这对带着孩子上大学的她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学业艰苦而快乐,那段岁月也因为充满感恩而越发的难以忘怀。1982年2月,77级学生毕业了,邓军留校任教。时至今日,她再也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

  爱是教育之本

  这是1991年,照片中的邓军眼中有些许疲惫,但依然充满活力。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她,不仅每周有二三十节课的课时,同时还在东三省进行俄语广播讲座。几年间,她回复了数万封听众来信。曾有一个被判20年监禁的服刑人员,写来长信与她交流,想要一份学习资料。邓军通过许多人,几经周折,终于把资料送到了犯人手中……

  1984年到1987年间,邓军赴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其间有许多单位找到她,用优厚的待遇留她任教,但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黑大,回到了这所让她充满感激和无限深情的大学。

  硕士学位的攻读,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那时邓军有了第二个儿子。1978年7月,硕士论文答辩现场,前面坐着身怀六甲的邓军,后面满满地坐着一大排为她鼓掌加油的学生……许多人说起当年的场景,都会激动不已,满怀着敬佩,为这位不凡的女性喝彩。

  小儿子刚刚四个月,邓军就回到了教学第一线。1991年,邓军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此时的她,一方面要上博士生的课程,一方面要学习英语和法语,一方面还要教授四年级两个平行班的课程,同时还担任着黑大俄语系实践课教研室主任和俄语系工会主席的职务,工作量之大,超乎常人的想象。不过,再多的工作和困难都不能把邓军压垮,她以惊人的毅力兼顾着事业、学业和家庭生活的重担。身体的严重透支,加之做售票员工作时落下的骨关节病,使邓军有整整一年的时间都无法下楼,她还是坚持担任了硕士生指导教师,并且在家里潜心准备博士毕业论文。

  1997年,邓军被选为俄语系副主任,第二年成为主任。2002年1月,黑大在俄语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俄语学院,邓军当选为第一任院长。

  为配合中俄两国的学术交流互动,俄罗斯政府在中国设立了3个俄语中心,对应的,在俄罗斯三地也有3个汉语中心。6个中心依托6所大学,也是一一对应: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应莫斯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应圣彼得堡大学;黑龙江大学对应海参崴的远东国立大学,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中黑龙江省是全国俄语教育这盘棋中的最重要一粒棋子,各项成绩始终走在前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末,俄罗斯总统普京偕夫人来北京,在俄驻华使馆接见了三个中心的负责人,其中就有邓军。

  2003年,邓军被评为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在获此殊荣的100位全国名师中,俄语专业仅有两人。这之后,她负责的“俄语实践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我的每一堂课都是新的

  这是2006年,到莫斯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邓军神采奕奕,笑得灿烂甜美。她的面容依旧年轻,一件浅绿色的上衣恰到好处地衬托着她朝气蓬勃的脸。身边的朋友经常问她,怎么都不显老?她半真半假地说,整天跟学生“粘”在一起,不年轻怎么跟得上他们的步伐?

  “就好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希望带给我的学生最鲜活的东西。因此我每天都会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是新的。”邓军说。

  有意思的是,很少有人能够抓拍到邓老师给学生讲课时的情景。因为她非常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堂课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交流和讨论。有人戏称,邓老师讲课“比比划划”,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十分丰富,因此除非专业的摄影师,否则想给她拍一张照片“真难”。还是在她当选国家级名师的时候,由于电视台要拍专题片,提前给邓老师摆好了角度,要求她上课不能动,她的同事这才用相机拍下了名师课堂上的风采。

  2003年4月,由于健康原因,邓军辞去了黑大俄语学院院长职务,但她依然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同时给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生上课。她不但用全部的心血推动着黑大俄语学科的发展,同时长期钻研俄语语言学及修辞学等学科理论,并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篇章的逻辑分析及解码》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她出版的《篇章的逻辑语义分析》、《旅游俄语》等专著与十几部教材,在国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作为黑龙江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邓军多次参加各种国际上的学术会议,每每这时,她都不忘记传播中国乃至黑龙江的文化,强调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她的家中接待了不少外国代表团,其中不乏著名学者、翻译家、艺术家等,她不仅为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俄语学习与研究的状况,还介绍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情,黑龙江的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也是她要介绍的重要话题。

  生活中,邓军是个崇尚简朴与简单的人。在那个物质上并不丰富的时代,邓老师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完成学业,生活上十分艰难。常常是衣服穿得褪色了、磨损了,也舍不得丢掉。心灵手巧的她有一个绝活,就是把旧衣服“翻过来”:衣服拆开线,原来不能再穿的外面翻到里面去,再用线按原来的痕迹“跑”上,这样一来,没有磨损的“里子”露在外面就可以重新穿了。她笑着回忆说,曾经有一个学生悄悄把她叫到教室外面,诚恳地说:“老师,您能买件新衣服穿吗?”这件事始终令她难以忘怀。邓老师的丈夫原本也是一位大学教师,现已“下海”多年。邓老师幽默地说,两个孩子,不下海真是养不起呀。

  多年来,邓军一直保持着崇高的品格与追求,她早已功成名就,可还是本色依旧,她的衣着依然不华丽,她的家也毫不奢侈,一切都简单、普通。正如她本人,从不追求名利,只是一心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样的名师风范令人感动,也令人敬仰。

  对话:学生是我的财富

  黑大给予我优良“学统”——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记者:您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高考改变了数以万计的人的命运,也让您从一名电车公司的普通售票员,成长为一名声名远播的博士生导师和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您认为大学对于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邓军:老舍先生曾说:“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是大学生活那一段,它是清醒的、意识的、自动的、努力向上的生活,而且是后半世生活的根基。”的确,当我们选择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并能身在其中尽情享受知识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便开始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我1977年考入黑大,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这期间除了有3年时间到北京读研,其余二十几年我都是在黑大度过的。黑大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储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还有她经过几十年积淀而成的优良“学统”——博学慎思、参天尽物。这就是大学的力量。

  记者:黑大俄语学院在全国赫赫有名,有您这样的国家级名师,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您认为它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

  邓军:第一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黑大俄语学院是一所开放性的学院,一直坚持“横向”联系和向外辐射。一方面,学院积极开展国际联合办学项目,与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共同创办了研究生学院;另一方面,学院密切与其他大学的俄语学科联系,实行资源共享,在资料上互通有无,互派教师进行学习访问活动等。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把经典的和崭新的学术成果带进来,同时也积极地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帮助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翻译俄文资料。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在我省举办的几次大型活动中,我们俄语学院的十几位教授、副教授以及一部分研究生,都承担了“同声传译”这项难度很大的高级翻译工作;此外,黑大还专门设立了俄罗斯研究所,给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参谋……在黑大俄语学院,学术也不再是一座象牙塔,师生们把所学的知识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真正用来为社会建设服务。

  第二是它的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双轨”发展。我们坚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科研方向,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同时学院还有自己的学术刊物《俄语教学与研究》,在中国俄语界很有名气。通过对教学法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学院从本科,到硕士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后流动站,都建立了完备的学科教育体系。2002年顺利通过评估,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俄语实践课”,这门课程在其他外语学科通常被叫做“精读”课,但我们把它叫做“实践”课,突出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的性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能力。

  俄语学院的学生就业率近几年已达到了百分之百。比如07届毕业生,在今年四五月份就已全部分配完毕,而直到现在,还有单位不断来询问是否还有毕业生,真是供不应求。

  强调“大俄语”的概念,即以俄语学院为核心,向外辐射

  记者:一时的成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领先。作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您怎样让自己不落伍?让黑大俄语学院这个“名牌团队”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

  邓军:那就是与时俱进。无论教师还是学院,都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黑大俄语学院在学科不断完备的过程中建立了明确的、全面的学术方向,譬如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就有如下方向:俄语语言学中包括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词汇学等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包括俄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计算语言学、词典学与术语学、文化语言学等方向,此外还有俄罗斯文学、俄罗斯国情等等。

  2007年,我们又根据社会需要增加了“翻译学”,专门培养同声传译即高级翻译、文学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的人才。特别是目前社会奇缺的同声传译人才,学院为此配备了最强的教师队伍,选择了最新的资讯与学习资料,并即将购进最先进的同声传译训练设备。

  我们学院一直在强调“大俄语”的概念,即以俄语学院为核心,向外辐射。黑大不仅有俄语学院,还设有公共外语部,可以为非俄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俄语教育;校内的文学院、哲学院、法学院也都有从事俄罗斯研究的学者,研究方向涵盖俄罗斯的宗教、经济、法律等很多方面。不仅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俄语学院在培养社会自考考生方面也有着完备的教育体系。

  我离不开我的讲台和学生

  记者:您从事俄语教育多年,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说是反思?

  邓军:目前中国的俄语界正在开展一场讨论,是否将俄语专业更名为“俄罗斯学”?我本人非常同意这样做,因为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培养,更要将他们培养成“俄罗斯通”,也就是要求学生不仅精通俄语、汉语,而且全面的了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艺术、外交、国情等等,成为更加全面的人才。无论更名与否,我都赞成这样的培养方式,也一直在坚持培养这样的人才。上课时,我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和学生就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告诉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在阅读、上网、看电视时,我会把一些有用的信息搜集起来讲给学生听。我经常说,每个老师在课堂上都是一个演员,不仅能授课,还要善于传情达意。正如翻译要讲求的“信、达、雅”,即表达准确、富于意境、拥有美感。

  记者:从教25年,您付出了青春、汗水、无数个不眠之夜、全部的热情,甚至是自己的健康,对此后悔过吗?有什么遗憾吗?

  邓军:没有,我一直很专一地热爱着教育事业。我离不开我的讲台,更离不开我的学生,他们是我的财富,是他们让我不断进取。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