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9月12日电 题:用人才支撑农业,用智力支持农村,用科技武装农民--哈尔滨找到新农村建设的“金钥匙”
在当前全国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黑龙江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把“积极培养和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作为破解新农村建设的金钥匙,将“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人才工作紧密结合,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取得了突出的实效。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紧扣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紧紧围绕农村、农业和农民,找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哈尔滨市委坚持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于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他们重点抓好了四支队伍的建设:即生产技术实用人才、市场营销实用人才、产业经营管理实用人才和科技服务创新实用人才。哈市农委围绕哈尔滨的优势粮食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畜牧业,大力加强种养殖生产技术的培训,积极发展各类农产品营销组织,壮大为农业流通服务的中介人才队伍,提升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大户主的经营管理水平,让更多的农村经纪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增加高素质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数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和拔尖人才。
哈尔滨市委制定了《哈尔滨市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哈市实际出发,制定了实用人才培养的总体和总量目标,保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与全市的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预计到2010年农村每万人中拥有农村实用人才300人,总量达到15万人。哈市委组织部每年初都召开各个有关单位参加的推进会,研究和部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计划,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整合资源,多战线推进,建立覆盖全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网络,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
为了推进四支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哈尔滨市委统筹安排,政府职能部门各有侧重,形成合力。哈市委组织部积极开展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工作,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共同致富的能力;哈市农委强化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绿色证书、跨世纪人才培训等工程,带动和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哈市卫生局面向农村广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哈市教育局积极拓宽职业学校培训渠道,加大农村青年职业技术的培训;哈市科协通过组织科普之冬、科技大集、论文评比等形式,实行农科教结合,以点带面推进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哈市农科院以“领头羊”培训工程为牵动,探索并创造了与高校实行“2加1”的办学模式;哈市妇联和团市委重点开展对农村妇女和青年的培训;哈市财政局加大了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战线推进,使全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哈尔滨市还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内的农广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农技推广中心等培训主体;建立起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利用网络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建立了科技实试验示范教育基地,推进农村典型教育模式,以典型带动农户生产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3460期,培训535.1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培训4.4万人,核心农户培训62.5万人,农村干部培训5.3万人,师资培训1。8万人,跨世纪农民培训7。8万人,农村妇女培训43。6万人,其他培训21。6万人,不仅使广大农民学到了技术,同时改变了农民的观念,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目前哈尔滨市的专业村屯和户已经发展到821个和10万多户,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86个,辐射带动农民近5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并与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确保组织领导到位
哈尔滨市认识到,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新农村的建设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为此,哈尔滨市委开展了“先锋工程”、“一创三当”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不仅将农村种养殖大户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组织,还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列为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抓。通过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吸引和凝聚大批人才,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培养了大批的“双带型”党员干部,及时将党员中的种养大户、营销大户、能工巧匠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哈尔滨市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确立“有用就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新理念,坚持“不唯文凭、不唯职称、不唯资力、不唯身份”的原则和“凭能力、凭贡献、凭业绩、凭公认”的标准选拔人才,一大批“土专家”和“田秀才”脱颖而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目前,哈尔滨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负责人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并切实抓好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落实。将农村实用人才的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和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促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抓人才工作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