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0日电 19日,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王凤武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应当改变许多城市依据机动车数量分配城市空间和依靠拓宽马路解决交通拥堵的错误观念,摆脱公交车仅适用于低收入人群的狭隘观念,倡导绿色交通出行的时尚观念。3个观念,为冰城公交发展支招。
公交车应面向所有人
王凤武说,最先倡导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的各国联合签署的“罗马宣言”明确提出,公共交通是适用于所有人出行的交通方式,而不仅仅是低收入群体的选择。在国内,我们尤其需要扭转观念,公交车绝不是低收入人群出行的工具,它应当是适合所有人出行的交通形式。他介绍,香港的城市人口为700万人,却仅有私家车34万辆、公务车6500辆,绝大部分人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结果是香港的交通秩序井然,市民出行效率较高,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王凤武表示,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就是旨在改变人们的出行观念,特别要争得小汽车车主的理解与支持,倡导绿色交通,公务车的使用者应当成为“绿色交通”风尚的提倡者、宣传者和实践者。
让步行成为时尚
王凤武说,如果在使用上不加以适当地调控,无节制地使用小轿车,就会越来越多地挤占十分有限的道路等城市空间资源。交通拥堵受影响最大的是公交车辆,因其灵活性较差,起停速度慢而承担了比小汽车更大的损失。
有关调查显示,乘坐公交车出行的速度因受交通拥堵的影响,普遍低于每小时20公里,一些特大城市平均10公里,已经低于自行车每小时12公里的出行速度。交通拥堵也增加了货物运输成本,间接地提升了物价。因此,我们必须看到过度、无序使用小汽车城市要付出很大代价。所以,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就相应地采取措施调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理念,使步行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使自行车重新成为人们重要的出行方式。
中央大街是交通“减法”范例
王凤武表示,当前大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不能仅仅靠拓宽城市道路的“加法”,还要考虑“减法”,消除一部分交通量。一条曾拥堵的道路在拓宽改造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缓解该区域交通拥堵程度,但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小汽车进入,使这条道路再次变得拥堵。
在土地资源严重稀缺的现实情况下,多修路在很多大城市变得困难重重,甚至是不可能的。国际上很多城市已开始采取“减法”减少交通拥堵。在城市公共交通周活动中,法国巴黎就采取了永久性关闭几个街区交通的办法,减少市民“买青菜也开车”一类的不必要出行量。他认为,哈尔滨中央大街设置成为步行街的做法,就是交通“减法”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