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3日电 为了构建和谐社区,建国街道办事处在全省率先将心理咨询师引进社区,免费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但一年多过去了,仅有480多人次前去咨询,与辖区4万多名居民数量相比,咨询人数少得可怜。
无奈,最近建国街道办事处准备给辖区所在的6个社区下达硬指标:要求每个社区每个月必须落实两位居民前去进行心理咨询,以提高咨询量。本来是好心请来咨询师,现在却要用行政手段提高咨询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街道办:1:100的咨询比例与最初的预想相去甚远,让我们感觉很“受伤”
据建国街道办事处书记郭树林介绍,建国地区是一个纯居民区,辖区有6个社区、人口43000余人。“青少年多、单亲家庭多、残疾人多、低保户多、无业人员多、外来人口多”是这一地区人口构成特征。特有的“六多”人群在就学就业、看病求医难等诸多社会压力下,难免产生冷漠、悲观、焦虑、浮躁等负面情绪,这些不和谐的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将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街道办决定从平和居民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引导社区群众建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上入手。他们找到了曲伟杰心理健康学校,提出了要将心理健康服务引入社区的想法。这个想法打动了校长曲伟杰。双方反复磋商,于2006年3月,在黑龙江省率先成立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所辖6个社区也分别建立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中心和服务站均由办事处提供场地,学校出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12名咨询师,每周末的两天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为了让心理咨询活动蓬勃开展,街道办先对社区干部进行了培训,同时在各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普及知识。尽管花了很多心血,中心和服务站在开展心理咨询之后,并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接受。据街道办统计,中心成立一年多来,仅有480人次前去咨询,这与辖区43000的人口相比,咨询比例为1:100。据了解,不少服务站成立了3个月时,仍然没有一个人前去咨询。据有关人士介绍,我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为1:20。对于建国街道办而言,1:100的咨询比例显然与预先设想的相去甚远。
免费咨询、优质服务,居民却不买账。是什么阻住了居民咨询的兴趣和脚步?
社区:任凭我们说破嘴皮子,跑断腿,居民就是不认账,反倒是外区的人更有兴趣来咨询。
建国街道办下辖6个社区,每个社区工作繁杂,人手都很有限。成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客观上又给社区添了一项新内容。尽管如此,每个社区仍尽职尽责。社区干部比较掌握区内居民的情况,他们通常会针对特殊人群建议其去咨询,然而却常被居民以“我没病,看啥心理咨询师!”为由拒绝。有时候,社区干部带着咨询师来到居民家门口,却被挡在门外不让进。
松源社区主任陶坤说,心理咨询难开展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居民的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只有性格扭曲、心理变态甚至有暴力犯罪的人才应该去接受心理治疗。因此,一些居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心理压力,产生负面情绪,宁可自己想办法调适,也不愿到社区来倾诉和咨询。
社区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与单亲家庭、残疾人、低保户、无业人员、外来人员、空巢老人这类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接触较多,知道这样的群体中经常发生对现实不满、邻里纠纷、两口子闹离婚等家长里短的杂事,应是街道和社区开展心理和谐教育的重点对象。但一些社区干部反映说,恰恰是这部分居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自卑、胆怯等原因,不愿敞开心扉面对心理咨询师。倒是一些外区的居民闻讯后前来咨询,据了解,曾有来自南岗区、香坊区等地的居民来上门咨询。一对老夫妻经多方打听找到建国街道办,他们来咨询17岁的外孙女的心理问题,老两口后来还动员儿媳妇接受咨询。
通达社区主任周凤英告诉记者,其实,能来咨询的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一位在某国家机关工作的居民因犯错儿被开除公职,妻子与其离婚了,现在靠蹬三轮过日子。生活状况天上地下的急剧变化,让这位居民天天抱怨“活得没意思”,感觉自己“抬不起头来”。在周凤英的动员下,这位居民与咨询师谈了四五次后,心情开朗多了,有一次还因为做好事上了电视。周凤英说,以前的居委会也常做一些劝解工作,但治标不治本,咨询师能找到“心病”的结,对症下药,效果都特好。周凤英说,她成功推荐了30多位居民去咨询,包括农民工、个体小老板都在她的动员下去咨询了,结果,她发现每个人咨询后都变得高兴了,精神头也足了。心理咨询真的很神奇。
“本来是好事,可是居民不认账,我们也很苦恼。”一些社区干部无奈地说。
居民:社区人来人往的,哪有隐私可言?再说,咱也没得精神病,看什么心理医生啊?
对于街道、社区提供的服务,一些居民也表示理解和感谢。记者采访中发现,其实很多人愿意去咨询,但社会环境对心理咨询有偏见,使他们感到了压力。同时,社区的环境、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以及居民担心自己的隐私外泄等原因阻住了居民咨询的脚步。
一些居民认为,俗话说,家丑不外扬,虽然自家有不痛快的事儿,可也不能相信陌生人,将心底的秘密倒给外人,不安全,还是关起门来自己解决吧。再说,咱也没精神病,看啥心理医生啊,多丢人啊。
有的居民说,社区设在小区显眼处,进出都在邻居视线监督下。原本想去咨询,可担心邻居瞧见会议论。有的社区就一间办公室,所有的人都挤在一起,咨询时,被熟人看见、听见了,很容易泄密,让居民缺乏安全感。在某社区,一名21岁的女孩去咨询时被邻居看到,回头院里就有了“这家闺女得精神病了”的传闻,最后,女孩和家人慑于这种社会舆论,说死也不再去咨询了。
还有一些居民对咨询师的资质表示担忧,天上不能掉馅饼,免费的咨询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吗?该不会是心理学校为打知名度和练手艺才开展咨询活动的吧。
针对心理咨询面临的问题和居民的疑问,建国街道办也在不断反思,他们已经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下一步工作的推进办法,并准备先从美化环境入手,装修、改进心理咨询室的设施,增加心理咨询仪器设备的投入,再印制宣传小册子加大宣传力度。郭树林书记说,实现和谐社区的建设,开展心理咨询能打开居民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