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哈尔滨对教师登门家访做硬性规定
2007-11-04 05:12:0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4日电 近日,哈尔滨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校班主任提出要求:到本学期结束,班主任必须对五类学生进行家访。这五类学生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贫困家庭孩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人心理或其他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学生以及中小学起始学年的新生。

  家访,对于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是件陌生的事,包括准备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家访的年轻教师,他们自己做学生时大都没有经历过老师的家访。一时间,家访成了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们的热门话题:家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可是现在沟通的方式太多了,电话、短信、QQ、MSN、Email、博客,还有必要家访吗?大张旗鼓地重拾家访是不是在走形式?现如今城市在扩大,一个班的学生住的四面八方,凭着老师的两条腿能跑得过来吗?

  对此哈尔滨市教育局主管这项工作的副巡视员刘占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访是中小学教师“家校沟通”的传统而有效的方式,不应该随着通讯的便利而被抛弃。而且事实证明,家访所达到的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了解、交流和互动的效果,不是现代的通讯工具所能比拟的。

  刘占元介绍,老师与家长利用电话、短信以及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沟通,他们之间传递的只是声音信号和文字信号,应该说是冰冷的低级信息。而面对面的家访则是一种视觉语言和肢体语言的结合,所传达的信息量会更大,交流会更充分。他说:“中国不是有句老话‘树怕剥皮,人怕见面’吗,两个人做到了‘促膝长谈’,那么互相了解、消除误会效果毫无疑问会好于电话沟通。如果老师与家长‘促膝长谈’的地点是在学生的家中,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就是全方位的了。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就是两个,一个家庭环境,一个学校环境。”

  据了解,重提家访,哈尔滨市教育行政部门先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刘占元说随着中小学教师年轻化,现在独生子女教师在基层中占了很大比例,再加上家访的重要性这些年来被淡化,年轻教师很多都没有经历过他们老师的家访,现在再让他们去家访,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相关工作如何开展。为此市教育局专门针对年轻教师开展了家访前培训,并对老师家访提出了相关要求,要求老师在家访前必须要做好“家访预案”,对于准备去家访的家庭的家长年龄、职业和家庭关系状况等都有所了解。同时要求老师家访前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做到“笑进笑出”、尊重家长和学生的隐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学校在贯彻落实市教育局的“重拾家访”要求时,也都对老师提出了更具体的“访规”:不论学生家住哪儿,一律不用家长接送;家访避开吃饭时间以免引起误会;家访后老师与家长及时联系反馈意见等等。尽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求本学期末,上面提到的“五类”学生百分之百访到,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时间短、任务重,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既然认识到家访的必要性,又提出了相关要求,那么就必须要把这第一步走好。我们也知道一线的班主任实际做起来会增加工作量,也清楚要达到百分之百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有困难就不进行,那么所有的工作都不可能做好。按照百分之百提出要求,老师们在努力之后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结果,也就达到了迈好重拾家访第一步的目的。”市教育局纪检监察处副处长刘剑坦诚地说,“等到明年,我们还会要求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班主任创造一些家访的便利条件,支持老师把家访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