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9日电 日前,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省农科院探索出的一套适合寒地果(林)草间作的新型栽培模式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将防风林、果树林和草坪草、牧草种植经营结合起来,从土壤营养、土壤物理性质、果品营养成分等多个指标进行了研究,提高了果(林)地块的绿色指数和经济效益,是生态型、复合型、立体种植栽培模式的创新,达到了国内林草间作栽培领域先进水平。
记者在省农科院园艺分院苹果园内看到,果树下绿草青青,果树上果实累累。据科研人员介绍,牧草和草坪草封闭了果树下85%的地面,不但涵养了水分,减少了泥土裸露,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等的含量,改善了果园小气候,提高了果品质量。经比照测算,种草果园比清耕地块增加湿度1%~7%,提高果品产量11%~25%,减少管理费用50%,早熟苹果可以提前3~4天上市。
据了解,以往我省普遍采用的清种、除杂草的传统管理方式,导致果树林下大片耕地浪费,树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果品产量降低。针对这些情况,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带领科研人员,探索适合寒地果(林)草间作的新型栽培模式。科研人员历时三年,利用从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引进的牧草资源,并采集我省野生牧草资源,通过筛选和驯化,结合产量、品质、耐荫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选育出紫花苜蓿、鹅观草等5个适宜我省果(林)草间作的草品种。经在富裕县、青冈县、明水县的田间防护林进行林草间作研究表明,在田间防风林或幼林下种植牧草,即可放牧,又可刈割青干草,每公顷增加经济效益最多可达2400元。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