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3日电 《经济日报》11日在头版推出“又好又快发展新看点”专栏,开始连续刊登该报采访组从黑龙江省发回的报道。
“又好又快发展新看点”大型报道,是《经济日报》组织实施的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重点采访报道活动,旨在集中反映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情况,特别是关注县(市、区)一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进展。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经济日报》派出采访组深入黑龙江13个地市的23个县(市、区),力求用鲜活的事例,充分展现黑龙江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生动实践。本报将陆续对部分报道给予转载,敬请广大读者关注。《经济日报》记者胡红军倪伟龄栾笑语
下午5点钟,双城市幸福乡庆城村口,于海涛正在等候运奶车,脚边是满当当的奶罐,每天他都要在这里等两次。
顺着村口走进去,拐个弯,就是于海涛家。一头奶牛犊拴在院里,怯生生的;左边的牛舍里,10多头奶牛正安静地吃着草料。冲着院门,是一间崭新的大瓦房。
“嗬!这房子真敞亮!”11月1日,记者一迈进门槛儿,就看见整洁的客厅、厨房,卧室炕上是新式炕柜,窗台下是全新的壁挂暖气。于海涛的父亲、66岁的于喜纯抿嘴直乐,“这房子去年刚盖的,100多平方米呢,花了10多万。”
钱从哪来?“养奶牛呗!”他和儿子共养了16头奶牛,仅去年就让于喜纯一家挣了近5万元,“现在的政策好了,养牛市里还给补贴,奶也不愁卖,明年我还要再多养些。”
在庆城村,像于喜纯这样靠养奶牛富起来的就有200多户。
养奶牛户只是双城奶牛产业链条的一端,1个半小时内,各家挤出的鲜奶就被奶站的运奶车送到产业链另一端的双城雀巢有限公司。
这家名列全球500强的乳业巨头是最早落户双城的龙头企业,1990年就在双城建厂。在生产车间,奶户们送来的鲜奶经过几十道程序被加工成奶粉等乳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双城雀巢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布满红色图钉的地图。“这是我们在双城的奶源分布图,一个图钉就是一个奶站。”公司负责人说,在300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密布着78个奶站、2.7万个奶户,双城雀巢鲜奶日处理量达1500吨,随着4期工程建成,其鲜奶日处理量可达2500吨。这个规模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奶制品企业之一。
多多制罐公司是为双城雀巢配套的包装企业。在双城,这样的配套涉及印刷、制罐、包装、储运等诸多环节,企业数达56家,年产值12亿元。
奶户、奶站、雀巢公司,再加上配套企业,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奶业生产加工产业链。双城市委书记乔树江说得明白,构建这样的产业链就是农业产业化的直观路径。龙头企业作为农牧产品加工产业的中心,既拉动上游种养业,带着农民一起致富,又促进下游制罐、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带着县域经济一起腾飞,而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完善,又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保障,相得益彰,一举多赢。
舞动这条产业链,双城市的奶牛产业越做越大。如今,双城市奶牛存栏数已达23万头左右,年产优质鲜奶60多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牛奶生产第一县,并被国家列入奶牛发展优势产业带。
抓住龙头企业,打造农牧产品加工产业链,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双城发展县域经济的选择,也是双城的优势所在。说起这些,双城市委副书记丁顺如数家珍:双城300万亩良田沃土,每年都产出大量的农牧产品;双城地处哈尔滨近郊,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做依托;双城被称为黑龙江南大门,有物畅其流之便利。
来了龙头企业,只是第一步,如何通过集聚和辐射,带富农民、带活县域经济,还需精细谋划。乔树江坦言,在这里,政府积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是个关键。
仅2005年以来,双城市就投入4亿多元,修筑通乡水泥路面1000多公里。双城市进行全面改造,通过集中供热、污水处理、集中供气、供排水四大工程,全市面貌焕然一新。双城市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政策,推动奶牛产业做大做强。他们还设立奶牛保险基金,奶户每年只要交20元,奶牛出险最高可获6000元补助。
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2002年,杭州娃哈哈集团来到双城,投资了2.5亿元的牛奶加工项目。目前项目已开始建设三期工程,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近些年,双城先后引进了江苏菊花、南京雨润、山西杏花村、山东富荣等10多家知名企业,构建了粮食加工、乳品加工、畜禽养殖销售、肉制品加工等4个规模较大的产业链条。在一条条产业链条的带动下,双城现代农业雏形初具。如今,双城已建成牧业养殖小区62个、牧业生产专业村48个,原料基地农户10.5万户。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迎刃而解。双城市共有30多万农村劳动力,已有17万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且80%在本地就业。县域经济实力强了。乔树江透露,龙头企业每年实现税收都在3亿元以上,占财政收入的60%,双城市因此成为全国食品工业十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和牛奶生产第一县。农民富了。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18元,比2002年增长了64.5%,今年有望近5000元,收入的65%来源于产业化经营。
尝到了甜头,双城市将沿着农业产业化之路坚定前行。乔树江信心十足:双城将依托资源优势,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走出一条平原农区加快发展的强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