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6日电 “真正走入学生家中,才可能深入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比如,一个学生为什么总迟到,在他的家里肯定会找到原因。”哈尔滨市第14中学校长助理刘英萍说,“家访以后深入了解了学生,换个角度看孩子,学生也更加信任老师,孩子有了转变,工作也有了成效,所以老师们都是发自内心去家访。任何通讯工具也取代不了家访,家访的沟通效果是最好的,只是被淡忘了一段时间。”
在第14中学,记者看到了一次次成功的家访带给孩子学习以及心理上的可喜变化。
事例一
家访,帮他找回拼搏的力量
高三十九班班主任崔淑芳老师说,她家访时是“以智取胜、用爱唤爱”。班中有一名比较有影响力的学生,会说不会做,从不参加劳动,学习成绩全学年排在300多名。第一次和他谈话,崔老师送了他两个字:务实。第二次谈话送他一句话:浪费你的头脑很可惜。之后崔老师发现他的眼睛里多了些闪亮的东西。火候到了,崔老师说开始对他家访,家访时以肯定成绩和进步为主,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不足,并要求几乎绝望的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就这样,孩子和家长都开始对老师产生信任,有一点点进步,家长和孩子都会告诉她。因为孩子意识到,只要有进步老师就能注意到。现在,这个孩子学习成绩进步了100多名,他说是老师帮他找回了拼搏的力量。他的妈妈给老师发来短信:孩子每天回家都会怀着感激说起您,您抓住了他的心,在不影响他成长的情况下忽略了他的不足,放大了他的优点,使他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信心百倍地学习。
事例二
真情,让贫困生脸上多了笑容
教高一的彭琦老师从小在城市长大,没去家访之前,从没有想到自己学生的生活环境会那么差。在学生家里,她的心被震撼了,并开始心疼起那个孩子。“他爸爸去世了,妈妈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和姥姥生活在市郊一个小草房里,连院子都没有。上学后在学校附近租的房子,同住人员很复杂,孩子根本没法学习……”知道这些情况后,学校的老师为他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住处,学校为他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并减免了一些费用。彭老师说,原来那名学生压力很大,学习也比较吃力,不愿意和别人说话,现在乐观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仅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高二一班的谢天威老师几乎把全班48名学生的家都走遍了。其中对于情况出现反复的孩子,家访过多次。去之前,她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心态好的愿意家访的排在前面,有问题不愿意面对的排在后面。慢慢的学生们的心态也比较从容了。“班里有一个孩子从农村后转来的,父母以卖菜为生,住在租的房子里,并且一直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能力。我和他谈了很多次,最后他同意我去家访,并开始不再在意这种贫富的差异。现在这个班级的氛围积极向上,孩子们都很有集体荣誉感,而且对我特别的敬佩。”谢老师说,家访,将一直是她今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