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经济日报:松花江畔稻米香
2007-11-28 13:10:18 来源:经济日报网络版  作者:李 亮 王旭东 乔文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8日电题:松花江畔稻米香——黑龙江省桦川县采访记

  桦川得松花江水灌溉之利,物产丰饶,尤适宜水稻种植,是松花江沿岸优质高产的水稻种植区。

  “桦川产出的大米质量好,品质高,深受市场欢迎。”桦川县副县长宫鹏程介绍说。

  “我们的大米香啊!一碗米饭放在跟前,闻起来米香扑鼻,嚼到嘴里,回味无穷。”桦川县星火乡党委书记全红勇说起他们的大米赞不绝口,“普通大米一斤卖一块三毛钱,星火大米就得卖两块六毛钱,价格翻番还供不应求。”

  稻米成了桦川支柱产业,发展稻米经济就从水稻的种植着手,在源头上下功夫。通过实施规范化管理,桦川主打绿色水稻这张牌。目前,桦川种植的70万亩水稻中,有50万亩被确定为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桦川对绿色水稻基地的18935个农户统一建立了档案,并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进行统一编号。“田间生产管理记录”每户一册,监管者对生产地块、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播种时间、施肥情况、收获、仓储等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在种植基地,水稻种植的投入品一律实行公告制,生物肥、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绿色食品专用肥得到积极推广。

  强化规范管理的同时,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从整地、用种、施肥、防病、收获等各个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为保证绿色水稻生产全过程栽培技术标准化,桦川加大对基地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利用冬闲培训技术人员,使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在种植户中家喻户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批加工能力强、技术先进的大型稻米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桦川,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稻米加工产业群。全县有稻米加工企业近130户,大型企业就有30多家。

  付士米业是2006年由上海佳吉快运公司投资建设的稻米加工龙头企业,项目总投资1.6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6000万元,完成3条生产线建设,于2006年11月份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付士米业的年加工能力可达到22万吨,占到桦川年水稻产量的一半左右。

  “从种植到加工,把好了一道道关口,生产出来的大米未必就能卖上个好价钱,‘酒香也怕巷子深’!”宫鹏程副县长介绍说,“打造叫得响的优质大米品牌被提上桦川做强稻米产业的议事日程。”据了解,桦川县组建了米业协会,通过整合大米加工企业,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系列产品,来打造出知名品牌。目前正积极推动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联合协作,以知名品牌为基础,按照专业分工的办法来分别承担“无公害米”、“绿色米”、“有机米”的生产,通过品牌巩固和提高桦川大米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稻米的种植、加工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桦川顺势而为,主动拉长稻米产业链条,将稻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壳、米糠和秸秆等废弃物进行深加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桦川,原先稻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米糠,除了一部分作为饲料,其余的只能到处堆放,既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资源。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米糠成了值钱的“宝贝”,派上了新用场。

  “1吨米糠可产出300斤的毛油,剩下大约0.7吨到0.8吨的糠粕,脱水后的糠粕可长途运输到饲料厂作原料。经过这一道工序,米糠的‘身价’倍增。”在桦川鸿泰油脂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公司总经理王道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米糠收购价1000元,产出的300斤毛油卖到750元,糠粕还能卖700多元。1吨米糠可净赚四五百元,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桦川鸿泰油脂有限公司米糠深加工项目是由浙江温州客商投资建设的,它以米糠为原料生产米糠油。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200万元,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投资1200万元,用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和毛油生产线;二期投资1000万元,主要建设精炼生产线,计划明年秋天建成。项目全部完工后,可达到日处理100吨米糠的能力,能“吃掉”桦川日产米糠的60%以上。

  不仅米糠,现在稻壳也找到了“发挥热量”的好地方。

  “1.2吨的稻壳能产1吨的木炭棒,1吨木炭棒卖260元钱不愁销路,除去成本,净赚100块钱没问题!”胡延东在自家院子改造而成的生产间里,一面忙着生产炭棒,一面告诉记者,“一台机器一昼夜连续工作,能产5吨炭棒。”

  生产间里热气腾腾。记者看到,通过高温高压,轻飘飘的稻壳在1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就变成了一根根七八斤重的炭棒,从机器里滚落下来。发明这种机器的胡兴海说:“这种炭棒的热值可达到4500卡,能替代煤炭,用来取暖、做饭没问题。做炭棒的原料还可以是秸秆、杂草等农产品废弃物,只要增加一道粉碎的工序就行。”

  在桦川,米糠、稻壳有了新用途,稻草也成了好东西。家住创业乡拉拉街的于秀丽每年收购200公顷的稻草,编制成厚薄、宽窄不等的草帘子,供道路工程、蔬菜大棚等作苫盖物,生意甚至做到了国外。一年下来,她家至少进账几万元。

  在桦川,水稻这一传统产业借助市场和科技的力量,正越拉越长,越做越强。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