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斯人已去稻米留香 追记八一农垦大学已故青年教授李金峰
2007-02-28 09:03:1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高天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资料片由八一农大提供

  东北网2月28日电 “垦鉴稻10号:七星农场,亩产715.9公斤;查哈阳农场,亩产823公斤……”这是2006年,国家北方超级稻专家组对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垦鉴稻10号的抽检结果。按照国家标准,北方地区超级稻亩产要求是650公斤,垦鉴稻10号完全达标。然而喜讯传来时,垦鉴稻10号的培育者李金峰却没看到这个数字。

  2006年8月18日,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八一农大教授李金峰从查哈阳农场实验基地返回大庆的途中,不幸遇车祸身亡,年仅45岁。

  从1996年起,李金峰在北方水稻栽培、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为北方水稻的品种培育、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10多年来,他获得了多项荣誉:省垦区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

  李金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农垦总局级水稻学科带头人、国家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863专家库成员并任黑龙江省作物学会理事、黑龙江农垦总局水稻学科带头人……

  农民叫他“老李头”

  “老李头”,记者很难把这个称呼跟45岁的李金峰联系在一起,但在记者采访中,农民确实是这么称呼他的。

  谈起“老李头”,林甸县东兴乡农民丁荣有说不完的话:“2005年春天,我家准备种稻子。乡干部说八一农大有懂行的,我冒蒙找到李金峰。”丁荣说,他当时心里是七上八下的,自己是农民,人要是不理咱咋办?可令丁荣没想到的是,见面后,李金峰却说“我应该去找你们的!”从此,农民丁荣与教授李金峰成了朋友。

  2006年,李金峰和丁荣等村民合搞了一块试验田,李金峰去东兴的次数就更多了,丁荣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6月份,李金峰曾在他家住了7天,每天早上3点多钟就起床穿个靴子去地里看苗情。不修边幅、没有架子、吃住都和农民在一起的李金峰,很快融入了农民之中,农民改口称呼其为“老李头”,李金峰也欣然接受。

  2006年,丁荣的稻子获得了丰收,他和村民合种的100亩垦鉴稻10号平均亩产达到了680公斤,出米率达到了80%,相对于其他品种,亩产增加近120元收入。

  说起“老李头”,林甸县的很多稻民都有话说,在记者采访完丁荣回林甸路过长发村时,记者在村头遇到稻民路世兵,路世兵说:“李金峰,就是那个讲课讲了4个小时的老师!讲课那天,小学教室里面人满满的,不少人站在门口听,李老师从上午十点讲到下午两点,中间没休息也没吃饭,说的都是我们能听懂的,还带来稻子生病虫害的照片,我们一看就明白”。听到记者与路世兵聊李老师,几个路过的农民停下了,刘学友说:“去年7月末,稻子已经快收了,可叶子上都长了斑,农民们慌了,要是稻瘟病就得绝产,喷了好几茬药后,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乡里把李老师找来了,李老师到稻田后,把鞋一脱,裤脚一挽,就下地了,接连走了几块地后,拿着稻子给我们讲这个病不是稻瘟病,是褐斑病,然后告诉农民怎样用药。临走时,李老师埋怨我们找他找晚了,让以后有事直接打电话!”农民越围越多……

  他是农民的“李稻长”

  金日龙是大庆王家围子的一名稻民,他管李金峰叫李稻长,“‘稻’是水稻的稻。为什么叫‘稻长’,稻子种得好,产量高啊!”金日龙说,最初管李金峰叫稻长的是一名插秧的妇女,那妇女说插了20年秧,李老师育的苗最壮,李老师是稻长啊!于是在王家围子一带,稻民们称呼李老师为稻长。

  金日龙给记者算了笔账,由于大庆是盐碱地,按以往方法,亩产最多也就500公斤左右,出米率能达到6成,而2006年,他按照李金峰教他的方法种的垦鉴稻10号,亩产达到了600公斤,出米率达到了7成多,平均每亩就能多出120公斤米,按照大米每公斤3元计算,一亩就能多出360元钱,而他种了150亩稻子,如果都按照李老师的方法种垦鉴稻10号,150亩就能多收入5万多块钱,去掉种植过程中增加的成本,150亩稻子收入能增收4万块钱,金日龙说,他明年150亩全按照李稻长生前教的方法种垦鉴稻10号。

  学生都有老师家的钥匙

  “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李老师家的钥匙,我们随时可以去李老师家吃饭,李老师和郑老师(郑桂萍,李金峰爱人,同为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教授)在家,他们就给我们做,他们不在家我们自己做,李老师家吃的东西在哪,我们都知道!”李金峰的学生、沈阳农业大学在读博士李红宇这样谈同学们和李老师的关系。

  在对学生上,老师夫妻是无私的。李红宇说,农业的科研经费有限,一般情况下,导师做项目时不带学生,而李金峰的学生从念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跟着李老师到处跑,暑假,李金峰还会组织学生们到北京学习。老师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好。

  聊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在读博士的李红宇没有忍住,留下了眼泪。李红宇说:“我现在特别能体会大爱无声的含义,2006年7月我做毕业论文时,正是李老师最忙的时候,在要求郑老师帮忙指导后,李老师还是不放心,每次回大庆都会给我指导。知道我抽烟,李老师在我写论文最紧张的时候,给我买烟。在临近交论文的前两天,李老师上午在哈尔滨开会,下午要去垦区,中间在哈尔滨停留两个小时,他让我去哈尔滨看论文,李老师负责往返路费。”

  “攀比”夫妻组成五好家庭

  李老师和妻子郑桂萍都是八一农大水稻研究中心的教授。李金峰从品种的角度研究水稻,比较宏观,而郑桂萍老师从病理的角度搞科研,很微观。

  李金峰的学生、水稻研究中心教授钱永德告诉记者,虽然研究方向相同,但思考问题角度不一样,两人常争执,相互不服对方。探讨,争论,怄气查资料,继续争论,直到一方服了为止。当记者问他俩谁赢的多时,钱永德说:“互有胜负。”

  “在个人生活上,两人也经常互相‘攀比’。”李红宇说:“李老师和郑老师一般都是在书房工作,偶尔有一方看电视了,对方也非要看,争执结局通常是两个人都回到书房。”李金峰夫妇的同事、好友、八一农大的博士生导师左豫虎证明说:“二十年来,他俩一直这样!”

  就是这个经常争执、“攀比”的家庭,出了两个著名的水稻专家。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惟一的女儿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他们家也获得了黑龙江农垦总局“五好家庭”的称号。

  李金峰离去,认识他的人无不惋惜。追悼会上,亲人,学校的领导、同事、退休多年的老专家,垦区和大庆郊县的领导、农民,他的同学,他的学生都去给他送行。钱永德、岳学峰、李红宇、陈书强、田廷伟、高中超等6名李金峰带过的学生,一起为老师扶灵,送他最后一程。

  新闻背景

  垦鉴稻10号有望成我省主要稻种

  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我省绝大部分水稻种植区属于二、三级积温带。从1990年左右开始,我省广泛种植空域131等品种,但由于长期、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我省水稻的抗病性越来越差,产量也始终徘徊在亩产420公斤左右,水稻出米率约61%。在这种情况下,我省急需可以替代原有稻种的品种,而据北方超级稻专家组验收,李金峰研发的垦鉴稻10号经过多年的小面积试种优化,亩产潜力达到800公斤左右,出米率能达到80%以上,同时具有抗病性强、口感好的特征。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垦区将大面积推广种植垦鉴稻10号,其它地区也在有计划地推广垦鉴稻10号。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