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通村路通往春天 肇东宣化乡十三村纪事(上)
2007-12-17 09:43:41 来源:东北网  作者:贾红路 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7日电 肇东市宣化乡十三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安置山东移民而规划的村落。由于地处青肯泡蓄滞洪区,年年水患加之交通不便,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人均收入很低。今年4月19日,省长张左己亲自带领多个部门到十三村现场办公,信访、水务、交通、农业等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在短时间内使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堤坝的修建解决了困扰十三村多年的“水患”难题.

  汽车已经过了肇东市。车上的同行们问:“宣化乡十三村离肇东市区有多远啊?”没想到一句话打开了肇东老乡的话匣子:“十三村离市里并不算远,可是过去,如果赶上天气好,这段路要走几个小时,坑坑包包的颠得人骨头都散架了,要是下雨、下雪根本没法走。不过你们这次来算是享福了,张左己省长春天来到这里现场办公后,十三村的变化老大了。省里给十三村修了通村路,现在从县里过去只要一个小时就好了。”

  当汽车驶进十三村的地界,肇东老乡的兴致更加高涨。车窗外,冬日里萧瑟的田野和草原成了一个个故事的开端:“看,这片土坷垃还没完全打散的耕地,一定是今年刚刚复垦的。再看那边,正吃草的那些‘黑白花’是县里贷款扶持农民养的奶牛。还有,咱现在走的路其实是条坝,10月份才刚竣工,今后青肯泡的水就再也泡不着十三村的地了!”

路通了,送奶不再犯愁了。十三村很多村民搞起了奶牛养殖.

  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们的心情也跟着兴奋起来,一个偏远的小村子怎么会吸引省长亲自现场办公?那些令人鼓舞的变化像是拉出了一条条引人探寻的线索,让我们感到在万物凋敝的冬日里,这个小村落内正涌动着一股欣欣向荣的春潮。而对于发生在这里的新鲜事大家心底也陡然升起一探究竟的冲动。

  百姓之苦牵动省长关注

  虽然地处东北,这里的男女老少那倔犟的山东口音说明这里住的都来自山东的移民。如今,村子里第一代山东移民仍健在的已不多了。现年73岁的任庆远老人该是很有发言权的一位,“过去是出行难、吃水难、生产生活难,村里的年轻人能走的都走了,就剩下我们这些动不得的老头子、老太太苦守在这里。从2005年开始,我们几个老头联名上访,把村里的情况向上级政府反映。没想到,张左己省长能在百忙之中关注我们这个偏远的小村子。现在,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几个老人代表全村百姓真诚的感谢政府和党能关注民生,为十三村的百姓解决了困难。”

省农委新农村办为十三村铺设了村内红砖路.

  十三村地处青肯泡蓄滞洪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几乎年年都要受外来“客水”的侵袭。洪水的侵袭使这里的耕地面积由原来的5000亩减少到2600多亩,草原由原来的25000亩锐减到不足1000亩。当地百姓被贫困压得抬不起头。十三村地处肇东、安达、兰西的交界处,出村去乡20公里的路是没有路基的土道,天气好可以赶马车或者步行出去,天气不好就根本无路可走。遇上谁家有病人、孕妇生孩子这样的急事就只能听天由命。村民们一度感到这里成了被现代社会遗忘的角落。

十三村明年可复耕土地2500亩.

  2005年底,根据张左己省长的要求,由省水利厅牵头、省信访办、省农委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深入十三村实地调查,研究彻底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在此后的时间里,张左己始终关注并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今年4月19日,张左己带领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等多个部门的领导,专程来到十三村现场办公,他仔细认真地看、听、访之后,做出决定:十三村的水害、行路难、饮水安全问题必须马上解决。

  每当回忆起当天张省长现场办公的情景,十三村的百姓兴奋的表情仍挂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为自己的困难得到解决而欢呼,更为党和政府的关怀而激动不已。

  一坝一井,挡住水患引来甘泉

  水患,是十三村百姓的心头大患。为了根治,省水利厅的专家组经过调研决定在这里修筑一个防洪排涝工程。即修建一个防洪堤坝,挡住青肯泡的客水;再在堤坝内侧挖一条排内水自流沟,解决村子的内涝问题。对于省水利设计院的专家们来说,这样一个小村子的防洪排涝工程小得几乎不足挂齿,但是十三村的工程却让他们数易其稿。本来,最初的设计方案是修筑一条8公里的堤坝,但是对此村民却有异议,他们希望堤坝的长度再增加一些,可以保护更多的耕地和草原。了解到农民的心愿后,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青肯泡蓄水的前提下修改了设计方案,使堤坝的总长度增加到10公里,虽然工程成本由此增加了100多万,但是这样一来,这个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就可保护坝内5000亩耕地、1500亩草原免受水患之扰。

省水利厅为十三村打了一眼210米深的机电井.

  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当地土地权属不清以及对所占耕地补偿等问题,工程一度陷入停顿。省政府督办检查室积极协调肇东、安达两市和省民政厅对工程涉及地区的权属进行确认。正是这种积极负责的态度,和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三个月后,由省水利厅投资320万元建设的防洪排涝工程终于高标准的完成了,给村民摆脱贫困创造了最直接的条件。从今年夏天开始,一些村民开始在坝内原本已经弃耕多年的土地上重新复垦,耕地面积增加了,并且能够放心的对现有耕地进行投入生产。

  之后,经省水利厅投资75万元,省政府督办检查室协调追加投资15万元,十三村百姓又拥有了一眼210米深的机电井,深水井隔绝了原来地表的污染层,每小时可抽取30吨的水量满足了全村人畜饮水和部分生产用水的需要。新铺设的自来水管线被接入每个农户家里。不久的将来,全村百姓只要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纯净的自来水。

  一条通村路,联通了政府和百姓的心

  我们的汽车在坝顶上行驶,不远处的通村公路宛如一条白龙延展向远方。村里一位老大爷拉着我们说:“我1956年到这里,从来没想到还能走上水泥路。以前年年不敢种菜,种了也运不出去,都烂在地里了,现在种什么都不怕了。”

修建堤坝为十三村村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而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初,省公路局却有着多重困难。经研究决定,他们协商施工单位先行垫付建设资金。为确保正常施工,省交通厅又统一协调附近各县市,从阿城购进砾石,从安达购进红砖,确保了施工的正常建设。

  对于这条18.5公里的通村公路,十三村的百姓翘首以盼了几十年,他们对施工部门也给与了高度的配合。施工期虽然有80天,去掉雨季实际的施工期只有50多天,到施工现场只有两条土路,下过雨,道路泥泞,施工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为保证正常供料,当地百姓就出动自己家的农用车,为公路建设送料,有效缩短了建设工期。平时,施工队伍离驻地较远,村民们就免费给施工人员提供做饭的地方。老百姓都说:“大家为我们做好事,我们也得做点啥,路修好了,我们也不搬家了。”

  通村路解决了十三村和沿线村屯农民行路难、运输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给周边百姓搭建了致富的桥梁,使他们告别了与外界隔绝的往昔。一路、一坝、一井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十三村村民们站到了脱贫致富的门槛上。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