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3日电 12日15时许,本报记者与南极科考队电话连线获悉,作为进入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关键先生”、负责导航的黑龙江省科考队员吴学峰,于昨天14时45分,率先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的冰穹Dome-A,成为首位到达南极“冰盖之巅”的黑龙江人。随后,其他科考队员陆续登顶成功。
吴学峰带领南极科考内陆队员于2007年12月22日从南极中山站出发,经过21天1300多公里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吴学峰通过铱星电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据介绍,他们17名内陆科考队员登上冰盖最高点时,当地的气温为零下摄氏38度,凛冽的寒风达八九级。队员们登顶后立即举行了升国旗仪式,立起了一座名为“华夏苍穹”的纪念雕塑,同时,吴学峰邀请16名队友在事先准备好的黑龙江测绘局和哈报集团的旗帜上签名并合影留念。吴学峰特别感谢家乡人民对他登顶的关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吴学峰等科考队员在向南极内陆进发的途中,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重重困难。而吴学峰作为科考队的向导,对这次进入内陆科考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途中,吴学峰成功铺设了冰流速监测点和GPS导航线路(路标),并第一次实测出冰盖最高点与我国南极中山站的距离为1280公里。
率先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吴学峰,是黑龙江测绘局第三测绘工程院副中队长、工程师,自1998年从黑龙江工程学院毕业后10年里,他始终工作在野外测绘第一线,曾被评为黑龙江第三测绘工程院青年技术骨干、GPS测量首席专业技术能手。此次吴学峰的任务是担任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向导”,并负责我国即将在2009年建立的南极第3个科考站首张数字化地图的测绘。
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中心主任吴文会说:“此次登顶比预计时间提前3天,比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到达该地区提前17天,除了吴学峰带领的车队巧妙绕开密集裂缝地区、争取到部分时间外,主要归功于我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首次登顶时布设的精确GPS点,使他这位‘向导’很容易辨别方向,少走了不少弯路;此外科考队新添置的具有先进性能的德国卡特雪地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南极内陆有不少蓝冰区,积雪很少,一般车辆在此间行进车轮很容易打滑,而卡特车在温度较低的蓝冰面上很容易行驶。”
据吴文会介绍,吴学峰登顶后,他将首先测绘南极冰盖最高点外围冰流速。吴学峰将在20个工作日内,围绕该地区最高点,在东西方向30公里、南北方向200公里的矩形区域内,进行约2平方公里范围的冰面和冰下地形图测绘。为研究冰盖的升降和移动规律,吴学峰还将在冰穹A区域建立一个6000平方公里的冰盖运动控制网,并进行首次观测。黑龙江测绘局将在3个月内根据吴学峰的测绘最新数据,通过成图软件形成冰穹A区比例为1:25000数字地图,为中国南极科考第3个站点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2日下午,国家测绘局和黑龙江测绘局分别给第24次南极科考队发去贺电,祝贺吴学峰等科考队员登顶成功。
“华夏苍穹”纪念雕塑
矗立在南极“冰盖之巅”的纪念雕塑“华夏苍穹”,出自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家吴曦煌之手。雕塑高1.6米,重180公斤,由黄铜铸成。
“华夏苍穹”雕塑的上部为司南,下部是石琮,刻有大篆文字。
雕塑上刻有24个金光闪闪的大篆体文字,正面文字为“华夏苍穹南极巨人”,两侧分别为“和平科学利用南极”和“造福人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