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记者“反串”:冰城冬日导游:苦,并快乐着
2008-01-13 06:23:36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3日电 没有休息日,平均每天只睡5个小时,几乎全天户外活动。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市导游抗严寒超负荷工作。1月8日,记者走进冰雪旅游团,体验冬日导游的艰辛.

  第一天:冰雪大世界

  三小时游园,游客玩不够,导游挨冻苦1月8日下午4时,记者赶到太平国际机场时,导游张双说,原定4时20分落地的飞机,晚点了20分钟,只有在大厅里站着等了。张双是哈尔滨康辉国际旅行社东亚门市部导游,今年25岁,是齐齐哈尔人,3年前从商业大学毕业后应聘当了导游。等飞机期间,记者和张双聊天了解到,进入去年12月份以来,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每个团都能连上,常常是出了火车站就直奔机场。这不,今天下午2时把上批客人送到机场,她就一直在这里等着接这批四川客人,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飞机晚点20分钟是小意思,要是下大雪飞机降不下来,在这里待上半宿都是常事。

  4时40分,18名四川游客下了飞机。游客们身穿薄棉衣,个个都拎着一只特大号皮箱。张双把游客集中在一起,让他们在10分钟内换上棉衣,她负责把大家的行李运到大巴车上。记者见状上前帮忙,张双边忙边说:“今晚的行程安排的紧,在这里耽误时间长了,看冰雪大世界的时间就会缩短,咱俩帮他们抬抬行李,可以节省点时间让他们多玩一会儿。”开往市区的路上,记者了解到这个旅行团除了有两名10岁左右的儿童外,其他游客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张双说这种老少团在冬季最不好带,需要特殊的照顾,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安全隐患。

  游客们的团餐被安排在友谊路上的一家餐厅,记者、张双和司机王师傅被单独安排在另外一间房,没等记者坐稳,饭菜已经上齐了,王师傅示意记者动筷,“别等张双了,她得安顿好客人才能来吃,到那时候饭菜都凉了。”我们快吃完了,张双才匆匆过来:“刚才客人们想喝啤酒,被我劝住了,喝完酒更冷,路又滑容易出危险。”张双简单吃了两口饭就组织大家上车,记者心疼她让她多吃几口,她说:“这团餐天天吃,都吃腻了,对付一口习惯了,当导游的哪个没胃病!”

  晚6时30分,旅行车驶上松花江公路大桥,冰雪大世界的外景展现在眼前时,游客们兴奋地在车内欢呼起来。当晚室外温度最低达到零下26摄氏度,这些四川游客们对天气准备得相当充分,大皮箱里装的都是棉衣,压箱底的军大衣和棉帽子都拿了出来,不少人还买了口罩。和游客比起来,张双穿得还算适中,看到记者全副武装的样子,她笑了:“我们不能穿得太多,那样会影响导游的形象,忙乎起来也不方便。”

  拿到门票的游客们来不及听导游的讲解,一窝蜂地冲进了园里。张双把导游旗一把塞到记者手里,让记者帮助召集游客,她边跑边招呼那几名带着孩子的游客。张双说:“18名游客不可能每个人都照顾到,但是儿童和老人咱必须全程陪同,避免发生意外。”在园内,记者和张双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帮客人拍照,一会扶着孩子打滑梯,还不停地回答游客们提出的问题,就连客人上厕所,都要在门外帮忙拎东西等待,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记者就冻得有些吃不消了。

  好容易挨过了两个多小时到了集合时间,记者和张双的鞋底已经冻硬,眉毛和睫毛结了厚厚的一层霜,说话嘴都不听使唤了,可一数游客才回来一半。张双就让记者组织大家先上车休息,自己再进园内找其他游客。9时40分,张双带着最后一名游客回到了车上,她的脸已经冻得发紫,拨手机的手指红得发肿。分手时,张双通知记者,明早6时就要到宾馆集合赶往亚布力。记者回到家,时针已经指向了10时30分,打通张双的电话,她还在忙着给客人办理住房事宜,她说她今晚恐怕连5个小时都睡不上了。

  第二天:亚布力滑雪

  导游兼职“安全员”、“管家”、“摄影师”1月9日早一起床,记者就感到浑身发冷喉咙发疼,还是强忍着按时到达了游客们下榻的宾馆。张双看到记者无精打彩的样子,安慰道:“这一冬天,我都不知道感冒多少次了,现在都没有感觉了,兜里啥药都有。你忍一忍,吃点药就好了!”从哈市到亚布力需要车程3个半小时左右,由于药力发作,一路上记者昏昏沉沉,但还是能隐约听见张双幽默的讲解,时常引得游客们大笑。11时许,旅行车到达了亚布力。

  大家下车后,张双把导游旗交到记者手中,让记者直接去餐厅为游客们占座,她安排游客们的住宿。记者边走边为占座的事纳闷,进了餐厅才恍然大悟,餐厅内人头攒动,游客满座,几名服务员忙得团团转。各个旅行社的导游都在盯着其他团的客人,待有客人吃完饭马上收拾桌子,让自己的客人坐下。记者进到餐厅恰巧有一桌客人离开,就马上坐在正当中的位置上,手举着导游旗向服务员示意,服务员以最快的速度将桌子收拾完毕,就忙着照顾其他客人了。这时,张双领着我们团的游客们进来了,看到记者傻坐着,张双二话未说脱下大衣直奔餐厅后灶,不一会儿就拿来了碗筷,熟练地分发给游客。张双说,每到这个季节,亚布力各家雪场的生意都非常火,客流量相当大,吃饭、住宿、滑雪都得靠“抢”,导游就得自己当服务员。十多分钟的工夫,大家就吃完了团餐,张双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急着去滑雪场给大家领雪具。

  在雪具大厅,张双忙得满头大汗,她一一核对游客们报上来的鞋号和服装号是否一致,为了给团里两名儿童争取到滑雪服,张双还和工作人员吵了一架。游客们领到了雪具十分兴奋,有的请教练,有的自学,有的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张双把记者拉到一边说:“你今天就别滑雪了,帮我照顾一下这几个客人,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雪。”

  站在雪地里看别人滑雪,记者感到浑身发冷,可张双却忙得热火朝天,身上挎着四五个客人的背包,手里拿着好几个照相机,给这个游客照完又给那个游客照,为防止冻坏手和脚,张双也不停地在地上蹦着跳着。两个多小时的滑雪结束了,游客们玩得很开心,满头是汗,而我们却又冷又累,疲惫不堪。

  玩了一天,游客们都安静地回房间休息了,张双很为难地告诉记者,因为这里条件有限,客流量又大,滑雪场给导游们的住宿间特别少,有的导游房间上下铺要住上八九个人,有的就只能到附近农家凑合一宿,今天就只能将就睡一晚了。临睡前,张双指着腿上的伤说:“带团到亚布力,导游最大的压力就是安全问题,我每次到滑雪场眼睛每时每刻都得盯住自己的游客,看到游客们有危险,宁可自己受点伤也要保护他们,决不能让游客们出意外。”

  第三天:雪乡戏雪

  客流量高峰期,导游打地铺,睡“通铺”前一晚,张双就告诉记者,到雪乡路途远道难行,天气寒冷,吃住条件与市区有很大差距,许多导游都不愿意带到这里的团,她劝记者不要再跟着去了。出于好奇,记者还是跟着一起去了。从亚布力到雪乡大约需要近4个小时的车程,抵达雪乡后大家匆忙吃了午餐,就到户外打雪仗、堆雪人,感受白雪的童话世界。

  记者也随着游客们来到户外,可刚伸出一只脚,那只脚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了。张双笑着介绍道,雪乡的最大特点就是降雪量大、雪质纯,在很多地方积雪已经没过了膝盖。许多外地游客看到这么厚的雪非常兴奋,在雪地嬉闹一玩就是四五个小时,导游也得陪在雪地里,帮忙看物品和拍照,深一脚浅一脚,鞋里面灌的全是雪。最辛苦的是,许多游客初次坐狗拉爬犁,游客坐在上面,导游跟着狗跑给游客照相。一下午在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中过去了,记者和张双却冻得直打哆嗦,来不及取暖,张双又去忙乎晚餐的事了。雪乡的夜晚别有一番情趣,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游客们可以与雪乡人家一起包饺子、放爆竹,欣赏在盏盏红灯笼点缀下雪乡的朦胧夜色。

  夜深了,张双安排游客们都睡上了农家火炕。张双告诉记者,今天运气很好,还有间空房让导游住,如果赶上新年或春节那几天,导游就得穿着棉衣戴着帽子打地铺。能睡上地铺的导游还算不错,一些互不相识的司机和导游实在找不到地方睡又困得很,就随便找一农家,上炕合衣而睡,那种条件下谁也顾忌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事了。

  张双说,冬季带团的确辛苦,但也能换来丰收的喜悦,这个月下来,估计能有近万元的收入。她说哈尔滨的导游既爱冬天又怕冬天,这活干得可谓“苦,并快乐着”。记者手记:

  三天冰雪游很快就过去了,18名四川游客带着满意和赞誉离开了哈尔滨。临行前,游客们在“意见反馈单”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哈尔滨美丽的冰雪吸引了我们,哈尔滨人的热情打动了我们,导游真诚的服务感动了我们,她就像冰雪里的一缕暖阳,温暖了我们每个游客的心。希望我们明年再相会!”

  经过三天的体验生活,记者深深地体会到了冬季导游工作的艰辛。导游是外地游客接触我们这座城市市民的第一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服务的态度和效果都直接关系到八方来客对冰城的印象。记者祝愿哈尔滨的导游们在这个旅游旺季挣来收获的同时,将冰城的美景和冰城的好客之情传递到五湖四海。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