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凤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但文化的载体是脆弱的,它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善待历史建筑,保护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散落在我们周围的这些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是哈尔滨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利用,对于保持城市个性特色、推动人文旅游发展及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前,哈尔滨市公布了56处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是十年来又一次“添丁进口”,且新增数字是此前的两倍。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些老建筑,以期唤醒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唤醒对它们的保护意识。
开埠第一个行政机构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北十八道街至十九道街之间,成片的楼群中,赫然有一群20余栋崭新的复古式建筑,青砖灰瓦,朱门红窗,俨然清代建筑群落,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官式建筑和东北地方建筑手法,是中国百余年来少有的一种建筑风格。
哈尔滨人都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关道衙门旧址(俗称道台府)所在地。
哈尔滨关道设署于1905年。当时,清政府的“联俄抗日”外交策略,使俄取得了中东铁路筑修权,并租借铁路沿线的哈尔滨市区,只有傅家甸(现在的道外区一带)除外,清政府于是在此设立了级别较高的“道”一级政权机构。这是清政府在哈尔滨地区自主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最高行政管辖机构,也是哈尔滨开埠的第一个行政机构。翌年,道署始建关道衙门,1907年竣工。初期职能仅限于铁路交涉事宜和督征关税,后来逐渐发展为清政府最北方的一个权力中心,掌管哈尔滨及周边府、县的政治实施、财政运作等事宜。
哈尔滨关道衙门设立后的首任道员是杜学瀛,他上任后不但修建了这个衙署,也为哈尔滨主权的明确、地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据史料记载,杜学瀛在任上办了两件大事:一是资助交涉局职员奚廷黻创办了哈埠华人的第一张报纸———《东方晓报》;二是垫付官股,资助民族资本创办耀华电灯有限公司。杜学瀛之后,先后有数位道台上任,但任期都很短。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灭亡,哈尔滨关道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关道衙门理所当然地成为哈尔滨市正式设治的标志,其历史遗存,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更是哈尔滨百年历史的见证。
历经百年沧桑,关道衙门逐渐变为民居,隐没在棚户深巷中。后来,经过史学家考证和媒体的报道,使它重见天日,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6年复建成现今的“遗址公园”。
旧址中翻捡历史遗迹
正是三九时节,记者来到关道衙门旧址。寒冷和空旷,使这个占地两万八千余平方米的大型复建旧址更显沉寂。
复建的关道衙门坐北面南,按古式建筑布局,呈对称式,左文右武,前衙后寝,中轴线上由外至内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宅门、三堂(内宅或上房),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衙神庙、书房、厨房、戈什房、杂项人房。西侧线上有冰窖、督捕厅、洪善驿、会华官厅、会洋官厅。院墙内有车棚、马号、茶房、粮仓等,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展厅陈设以哈尔滨设治后的政权更迭为主线,用大量图片和实物,展示关道衙署的兴衰及哈尔滨地方政权演进的历史,充分反映出哈尔滨设治后城市发展的脉络。
在六房(兵刑工吏户礼)的展厅内,记者看到了当年考古发掘的一些文物,还有复建时拆卸下来的房屋滴水、勾头、片脊等,上面的纹饰精美,刻画细腻。有一根原来衙神庙上的大梁,直径足有半米,依稀可见当年建筑的辉煌。讲解员告诉记者,复建的20余栋房屋中,有三栋保存了原来房子的框架,大梁、立柱等都没动。除此之外,似乎很难在这个复建的旧址中找到当时的痕迹了。
待解之谜后人关注
原省社科院历史所国家级专家、现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李兴盛,曾以一篇《关于哈尔滨关道衙门遗存亟须保护与开发的建议》,引发了人们对关道衙门的关注。本报记者曾一智2002年1月通过实地调查又采写了《保护哈尔滨关道衙门行动》报道。随后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已列为危房和拆迁范围的关道衙门受到重视。
遗憾的是,当时的关道衙门已被滥建的棚户淹没,道台府已是一片衰微破败景象,给复建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记者在一间展室看到了一张《哈尔滨关道衙门房图》,这是最初的设计图纸,旁边挂着的是复建的规划图,两图粗看大体相同。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介绍,这个设计图纸是在长春档案管理部门发现的,绘制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复建规划图就是据此而来,但复建时也做了很多改动。至于原来的关道衙门到底什么样,到现在也没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料,因此至今还是个谜。
还有考古发现的文物也有待专家深入研究。比如,根据史料记载,哈尔滨沦陷后,关道衙门曾经是伪满洲国的兵营。考古中就发现了一张赵尚志的通缉令,赏额是1万大洋。当时这1万大洋是什么概念?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目前这张通缉令已经被确定为省级一类文物。
相关资料
近日,哈尔滨市公布了56处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是继1995年和1998年之后十年,哈尔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添丁进口”,且新增数字是此前的两倍,其中不仅有市民耳熟能详的建筑名胜,更有重新挖掘整理的少为人知的革命历史旧址。
此次公布的56处文物保护单位,是文物专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本辖区内符合要求,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点,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筛选后确定的。如哈尔滨关道衙门旧址(俗称“道台府”)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哈尔滨城市开埠的见证;中东铁路管理局旧址是中东铁路由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变成人民铁路的历史见证;霁虹桥为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设计水平和实用价值;周恩来在哈尔滨居住地位于道外区靖宇大街23号,是周恩来建国前两次来哈下榻的地方,对研究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共东北党史有着重要价值。还有马迭尔宾馆以及风格迥异的各国银行旧址,其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都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