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委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省应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打破区域封闭和条块障碍,充分培育和发挥我省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培育和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支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或多个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富有特色和竞争潜力的新兴产业,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我省经济。
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本质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实现区域布局合理化,使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迈进。要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群的作用,鼓励城市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要建立工业经济圈,培育工业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圈的建立要以市场为引导、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丰富资源为支撑,形成独特的整合优势,向整个区域辐射和集散。要支持优势企业打破地区、所有制界限进行战略性重组,使优势产品加工链条纵向延伸。通过骨干企业发挥品牌营销、规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大批中小企业以紧密或松散的形式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群,既可以使企业实现信息、技术共享,又可以使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
三要发展民营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要把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举措,优化发展环境,打破所有制界限,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权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指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四要发挥制造业比较优势,重塑制造业产业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军品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软件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使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群。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
一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区域协调机制。第一,全省应按照平等互利、加强合作、资源优化、共同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地区的产业布局,依托比较优势、专业效率及要素进行合理规划。第二,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互动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机制。第三,构建跨行政区的公共平台和协作网络。建立区域高层协调会议制度,设立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协调机构。第四,鼓励跨区域的企业联合与重组,国家对跨区域资产重组企业的项目给予优先核准,优先安排扶持资金。第五,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跨省合作,重点支持构建跨东北三省的煤炭、精钢、石化、医药和现代装备的企业集团。二要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群。要依托黑河、绥芬河等对俄边境口岸,构筑南联北开对外经济大通道。城市集群化建设应强化经济区划概念,以哈尔滨—大庆都市圈为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再由都市圈联结更大的地区扩展成为城市带,进而形成沿哈大与滨绥两条交通干线布局的丁字型城市群,构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完整的城市体系。
三要健全合作机制,构筑共同信息交换平台。要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切入点,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共同信息交换平台。建立我省老工业基地内新建、技改重大工业项目信息共享等制度,发展相关项目的区内配套衔接。要以整合加强“龙头”产业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为牵动,推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和布局合理化。
四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我省内部的金融资源整合,在全省建立一个结构均衡、布局合理、便捷高效、融合我省内外资的区域金融体系。增强与辽宁、吉林和北京、上海等金融中心的合作,加大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和调整。积极引入外资和国外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为我省产业集群优势发挥提供融资保障。政府应大力支持建立融资担保等金融中介组织;建立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金融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提升产业集群优势
要按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关联度、低能耗、低污染的原则,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打造纵横新型工业化产业链和产业群。]我省要纵向形成产业链,横向形成产业群,可考虑形成五条完整的产业链。即石油开采、精细化工产业链;农产品、食品、医药产业链;矿冶、专用特种钢材、机械与装备产业链;汽车零部件、总成与模块、整车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链。以培育大企业集团为重点,逐步形成重大机械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石油化工企业集团、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企业集团、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集团,进而形成若干个产业群、大企业群。
二要鼓励产业集群式创新。实施集群式创新,要实现五个转变。即:推进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资产分布和组织结构由分散型向集聚型转变,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由趋同型向特色型转变,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互补和可持续发展;推进技术结构由传统技术向先进技术使用和高新技术转变,实现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和生产制造的柔性化;推进产品结构由通用化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三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现品牌效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按照“龙头项目—科技研发—产业链—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培育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有计划地扶持一批重点企业改造、扩建,新建一批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做好重点产业集群的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重点产业集群的项目储备和项目成果对接。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尽快完善产业体系。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竞争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发展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