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委员:
自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战略以来,大兴安岭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林业方面的政策,加强了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协调配合,森林资源蓄积量稳步增长,林下经济与特色种养发展迅速,林业产业的转型和发展能力出现转机。但作为经过多年开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兴安岭,现在面临着可采资源锐减,历史包袱沉重,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大兴安岭地区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恢复难度大。大兴安岭地区地处祖国北端,面积8.46万平方公里(黑龙江版图6.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内蒙古版图1.86万平方公里,占22%),有林地面积65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6%,活立木总蓄积5亿立方米。由于气候寒冷,土壤层薄,生长季节短,年积温及降水量都很低,从而限制了植物的生长,植被形成缓慢。更主要的是土层薄,结构疏松,不耐冲蚀。一般山体北部坡地土层平均厚度仅9—15cm,下面即大块砾石,土层极易被冲尽。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植被破坏,即形成石坡,再次自然恢复植被难度极大。
二是气候变化显著,生态环境恶化。大兴安岭地区高温、大风天气增多,气候变化反常,气温与上世纪相比降温时间推迟15天左右,气温提高10度左右。气候变暖的近期影响是造成当地冻土以及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种逐渐减少。森林的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作用日益降低,旱、涝、风沙灾害日趋严重,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链已经出现断裂。进入本世纪后,沙尘暴也开始出现在“森林”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是森林结构发生变化,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由于森林资源的长期过量采伐,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低产低价次生林多,目的树少;剩余物多,林木主产品少;小径级木材多,大径级木材少;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可采林木资源枯竭,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1984年、1988年、1991年大兴安岭均发生了大水,1998年嫩江特大洪水发生时,其源头大兴安岭也发了大水。依靠大兴安岭庇护的松嫩平原沙漠化面积已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10.7%。专家指出,1998年发生在嫩江的大洪水,就与大兴安岭林区采伐面积占集水区的三分之一有关。大兴安岭的生态屏障作用已明显减弱。
[HTK]四是火灾等级居高不下。[HTF]据统计,1987年—2006年,大兴安岭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625起,其中火警510起,一般火灾93起,重大火灾11起,特大火灾11起。过火总面积227万公顷,其中林地过火面积115万公顷。不仅经济损失巨大,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的影响。
五是森林培育更新方式单一,投入严重不足。天保工程中只给了人工造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两种方式,森林培育的投入缺口很大,而且国家天保工程投资是按照单位成本3000元/公顷,但实际需要成本3951.51元/公顷,制约了森林培育的进程。
六是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木材的依赖程度高,接续产业有待发展。由于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及社会是以开采林木而诞生的,长期以来为国家累计提供木材1.1亿立方米,缴纳税费41亿元。其工业(森工企业)主要依靠木材的采伐与粗加工,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采伐量大幅度减少,企业收益也减少,而政府(企业)承担的社会、经济、生态的责任在逐渐加大,国家给予的天保工程费用仅能补贴1/3左右。发展接续产业的资金缺口很大。
七是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大兴安岭地区的政企合一管理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林区的开发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市场主体的独立运作,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办社会的支出不断加大,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由于森工企业木材产量逐年调减,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地制约了替代产业的发展。
八是社会事业历史欠帐太多。目前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局、林场均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多数林场是建立在以采伐为目的的基础上,很多的林场建设在距中心城镇较远的林中,而且均执行“先生产,后建设”的林业建设方针,主要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有留下建设资金,致使目前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城镇建设不配套,传统生活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九是森林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国家天保工程启动后,提出了分类经营的技术管理模式,而且相继颁发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系列标准。在生态建设中,国有林与地方林生态补偿方面的政策是不同的,森林植被恢复费主管部门留用的20%返给地方林业,而国有林业却享受不到同等待遇,没有对生态涵养地区实施森林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因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大兴安岭生态功能特区
由于大兴安岭林区(黑龙江版图和内蒙古版图)生态地位特殊、生态功能巨大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特性,决定了大兴安岭林区的主导功能定位应当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为主。大兴安岭林区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着松嫩、辽河平原,是农牧业生产的绿色天然屏障,维护着东北、内蒙古东部的生态平衡。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59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6种,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11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5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重大。境内河流众多,湿地面积大,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库,对维系黑龙江、嫩江水系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东连黑龙江,西接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至吉林洮儿河,北部和西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边境线440公里。据专家测算,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1079.82亿元;森林环境服务价值为779.78亿元;湿地环境服务价值为253.48亿元;森林社会效益为8.65亿元。另外通过对森林资源的价值评价表明,大兴安岭林木、林地、湿地的存量价值为4977.04亿元。由此可见,大兴安岭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它的经济价值。建议省政府会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向国家提出申请,将大兴安岭确定为生态功能特区,由国家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维护其公益生态功能。
二、将现有保护区分别纳入生态功能特区
大兴安岭林区已批准建设的自然保护区有8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黑龙江2处,内蒙1处),省部级9处(黑龙江6处,内蒙3处),保护总面积达182.1万公顷。这些保护区的事业费一直由林业企业自行承担,应按照“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规定”执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5元/亩的标准进行补偿。
三、大力扶持发展接续产业,降低林区经济发展对木材的依存度
当前,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发展对木材的依存度偏高。当地生态环境基础本来就薄弱,加之多年来的单一木材经济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和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在接续产业发展上缺少相关政策扶持和必要的资金注入,使得接续产业发展至今没有成长为替代产业。当前经济总量小、资金不足是制约大小兴安岭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兴安岭的林产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业等产业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具有优越的对俄贸易的地理优势,如果在建设资金上能给予适当扶持,将有助于使大兴安岭的发展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循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