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尖子生”突然不想上学了 专家:多与孩子沟通
2008-02-01 10:30:20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金琦 刘铁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日电 一名令人羡慕的省重点中学的“尖子生”突然休学不念了,整天狂躁,在家砸东西、上网打游戏,不愿与人接触……近日,很多“名校”学生的家长向记者吐露孩子患心理障碍的苦衷,担心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据有关部门统计,20%以上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就不快乐,出现不同程度的郁闷、紧张、焦虑等情绪。

  优秀孩子也能心理封闭

  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大,初三和高二的学生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很多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下滑或同学、老师的一句话,便出现极度厌学状态,去网吧、谈朋友、离家出走或产生自杀倾向,严重者自我封闭、无法上学。很多家长自认为这是“惯出来的毛病”,殊不知孩子已出现心理及人格障碍。

  据哈尔滨奥林匹亚多元智慧开发研究中心专家芦冬玲讲,有些优秀学生被宠爱与包围赞扬,他们大多把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学习上,同龄人所应有的兴趣爱好几乎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也很弱,处于“至尊”的心理封闭状态,一旦出现考试失利或得不到周围人认同,其不良情绪无法合理宣泄,极易出现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不当是“病根”

  “病症在孩子,病根在家庭。”芦冬玲说,除了外界压力大,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孩子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其兴趣、沟通、情感等多元化发展能力的培养。其实,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85%来自情商。还有一类家长,恨不得24小时都围着孩子转,出现问题时,家长出面摆平。长此以往使孩子丧失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独立处理能力,遇到挫折会出现偏执等极端情绪。

  记者在奥林匹亚多元智慧开发研究中心了解到,在此接受心理训练的孩子呈现低龄化趋势。很多小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过度依赖父母、撒谎、语言刻板等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极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偏差。

  急需建立心理救援机制

  据了解,国外中小学生定期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测试。而哈尔滨市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却是空白,甚至碍于面子,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也不敢正视,以致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今年哈尔滨市将心理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专兼职双轨并行的心理教师队伍,增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时,有关部门将组织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进入中小学,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进行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危机干预,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