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6日电 坐落在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内被国家海洋局命名的黑龙江省唯一极地科普教育基地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即日起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面对广大青少年及市民进行科普宣传。
极地科普教育基地1000平米的展览大厅里,陈列着我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历届南北极科考队收集的动植物标本、科考队员生活用品、科考仪器设备和纪念品等2000余件文物,其中包括我国长城站竣工庆典时使用的横幅、中山站建成时使用的唯一的五星红旗和我国第22次科考队发现并运回的六吨重南极巨石等“南极文物”。
首次南极科考庆典横幅记忆艰辛
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中心主任吴文会告诉记者,中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是1985年2月20日建成的,建成时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当时要求背景要有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庆典横幅,由于事先没有准备,队员找来红布,请一位会写美术字的队员写上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典礼”11个字(见图)。仪式开始前,条幅被系在两根测绘用的钢管上,矗立在长城站的主楼前。据了解,该条幅长10米、宽80厘米,由于当天南极刮起7级大风,悬挂数小时后,条幅中间部分被撕破,足见当时气候的恶劣,科考的艰辛。当天下午科考队员小心取下横幅并带回国内,作为中国首次南极科考的永远见证。
中山站落成时使用的国旗鲜艳如初
位于呼兰利民开发区学院路上的极地科普教育基地最珍贵的藏品,当属我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落成时使用过的国旗,尽管20年时光飞逝,但这面国旗依然鲜艳如初,右上角钢笔书写的“1989年2月26日,中山站落成使用”的字样仍可清晰辨认。那一天,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山站建成,升旗仪式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将国旗带回国内,去年他代表国家海洋局将国旗正式赠送哈尔滨市,用于开展科普教育。
6吨重南极巨石是雪原奇迹
去年7月20日,魏文良将一块重达6吨的南极巨石送到黑龙江测绘局,表彰哈尔滨市科考队员作出的突出贡献。此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南极石之一。
据了解,这块南极石是吴文会随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在中山站进行数字化地图航空摄影时,在靠近我国中山站附近的雪原上发现的。南极雪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巨石呢?魏文良告诉记者:“这是冰山运动将其从很远的地方带来的,属榴子花岗片麻岩,5亿年前形成。”发现南极石很不容易,首先要用GPS进行定位,确定其经纬度,然后再仔细进行外观观察,并拍摄照片取证,进行采样分析,以确定有无放射性物质。最后向相关国际组织提出申请,才能运回国。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南极石呈黄褐色,部分表面有耀眼的光泽,其周身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孔洞,像盛开的紫荆花。据介绍,上面的孔洞是上亿年洪荒风蚀雕琢出来的。
据吴文会介绍,日前省科技馆已与他们联系,要在科技馆辟出一个“极地厅”,将部分极地“文物”搬到厅内进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