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国国家地理]黑龙江也能成为天府吗?
2008-02-19 17:52: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庄艳平 摄 宋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河流纵横的三江平原
  东北网2月19日电 《中国国家地理》对东北边陲三江平原进行了描述,黑龙江佳木斯、鸡西成为新天府候选地。

  “天府”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首先是四川,其次才是“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其实“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也用来形容京师或天子的府库,并非四川的“专用名词”。

  中国历史上曾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而进入21世纪,面对工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的大半江山,全球一体化的愈演愈烈,“天府”的概念是否应当转变,以适应新的生活生产方式?代表新的发展观念?《中国国家地理》圈点新天府,共列有31个候选地区,对东北边陲三江平原进行了精致描述,黑龙江佳木斯、鸡西成为新天府候选地。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马学慧撰写文章对此进行了描述。文章说,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虽然纬度较高,年均气温1℃-4℃,但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热同季,适于农业(尤其是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乌苏里江边的东方第一哨,是我国迎接太阳升起的“华夏东极”。饶河、同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集中居住地。历史上,三江平原曾经是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满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和45万知识青年“屯恳戍边”,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才渐至今日“北大仓”——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1500万吨,商品率更是高达70%!

  现在,三江平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广大林区、农村和大部分农场的大气质量均属清洁级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质良好。天然沼泽湿地面积尚有134.7万公顷,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三江平原的收获季节最让人向往,在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机械化水平的现代化农场,生机勃勃,忙碌而殷实。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静、闲适的,冬季有多么漫长,农闲就有多么漫长。在这片无数知青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个沿江县市作为一级口岸面向东北亚开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开始梦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国家地理》报道,下午4点,天已经黑了,建三江最大的宾馆前,葡萄串形状的路灯亮了起来,路上走着从农垦局各单位下班回家的人们。5点起,各个餐馆里拥挤着吃饭喝酒的“食客”,他们的晚餐除了东北特有的热腾腾的酸菜炖白肉等,还有各种鱼类,其中一道用黄瓜丝凉拌的生鱼,是乌苏里江边最主要的特色菜。

  晚宴持续的时间并不长。7点多,街上除了卖糖葫芦的、开出租车的、去网吧闲逛的年轻人和陆续走出餐馆的人,人迹已十分寥落。到了10点,大的路灯熄灭了,各种声响消失了,小城完全沉入梦乡。

  猫冬  

  处在三江平原的腹地,佳木斯市建三江农垦区冬天的活动集中在短暂的白昼里,由于外面的温度最低可达零下30℃,这些活动也基本上集中在室内。2007年12月7日,司机小王陪我去抚远县乌苏镇办事的路上,来回500多公里看不到多少车辆,让人难以想象这块土地上住着上百万人口。只有在吵吵嚷嚷的饭馆里,在每天都招待朋友的家庭晚宴上,在年轻人旁若无人对着话筒倾诉的网吧里,在温暖得几乎有些热的宾馆店铺里,才能感觉到这个地区的活力。

  在乌苏,小王从冬钓的渔民手中买了两条鳇鲇鱼,回来的路上,他又打电话给农场的朋友,让对方记着给他留两块“杀猪肉”。他还捎上了两个搭车的农场乡亲,她俩从农垦局的创业农场赶去县城,给自己和女儿买新衣服。距春节还有两个月时间,三江平原的人们已经进入过年状态,备年货、买新装、收拾房子而热热闹闹的春节将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

  严寒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它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不断迁移和泛滥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坡度极缓,平原上有20多条主要河流。

  因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三江平原可以称得上中国农业生产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已接近了稻米种植的纬度极限,冬季最冷时比同处一个纬度区域的海洋性气候国家丹麦等要冷上20多摄氏度。这里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天最冷时可达零下30℃,年平均气温在1℃-4℃。每年在10月末或11月初地表水即开始冻结,形成冻层。冬季降雪量大,积雪最厚时超过40厘米,春季冰雪融化,但因下部有黏土层、亚黏土层和地下冻层,水分不易渗透,加重了地表积水。在冷湿多水的环境中,苔草、小叶樟、沼柳等沼生和湿生植物繁生,盖度达70%以上。水、土、草交互粘结,致使这里沼泽遍布,集中连片。

  沃土

  气候的严酷并未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准,三江平原的当地人依照当地的气候特点,发展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三江平原的土壤主要为沼泽土、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和黑土,土质肥沃。大陆性气候给了它特别严寒的冬季,便补偿给了它相对温暖的夏季:夏天气温多在22℃以下,最热时也会有几天达到30℃,多年平均降雨量大,达556.2毫米,而且雨热同季,这些自然条件对于种植一年一熟的玉米、大豆、春麦、水稻等谷物是极佳的环境,尤其适于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由于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这里产的稻谷籽粒饱满,营养丰富,品质上乘。这几天在建三江采访,米饭便是我最心仪的主食。这是农场当年的新米,蒸出饭来松软油亮,又香又糯,的确是人间美味,比我在北京家中常常买的东北大米还胜一筹,更别提南方两季、三季稻所产的籼米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三江平原还是荒野茫茫,森林茂密,沼泽遍布的一片荒原。“棒打豹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从1956年开始,在“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下,三江平原经历了1956-1960、1970-1972、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三次开荒高潮,截至1994年,耕地面积已是1949年的4.65倍。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将一个黑龙江变成两个”的开荒目标,这里又经历了第四次开荒潮。在这次开荒潮前后,因为有丰沛的水资源,黑龙江还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至今三江平原60%左右的农田已被开垦为水稻田。这里已成为我国稻米主产区之一,沃野千里,处处农田,每年大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达1500万吨,其中70%作为商品粮输出,成了闻名遐迩的“北大仓”。

  稻农

  三江平原人少地多,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以建三江农垦局为例,达到每人37亩,是全国人均占有耕地最多的地方。这里每家最少承包耕地100多亩,最多可到1000多亩。而耕作这样大面积的土地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当地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几乎家家都有插秧机、收割机等。像翻地机这类普及程度不很高的机械,则是在需要时租用。每个农场还有农用飞机,在喷洒农药和化肥的季节,农场会根据各家各户的申请安排飞行计划。

  45岁的吴洪亮是前进农场七队的一名农民,他的三口之家拥有200亩水稻田,由他和妻子两人耕种。儿子刚刚大学毕业,正找工作。吴家住的房子是去年夏天在老房原址上新盖的,水磨石的地面,一扇朝南的落地玻璃窗是双层的,下午的太阳晒进来,晒热了屋里的空气,晴朗的白天根本不用烧暖气。我到他家时,他刚刚结束自己的一套手工活:由于冬天“无事可做”,嘴笨心巧的他照着书上的图样,自己做了一套转角沙发。

  作为三江平原上一个标准的农民,他一年的农忙时间加起来也就3个月。每年4月育苗,5月插秧,9月底、10月初收割,然后翻地。最忙的时候大抵是插秧,因为要赶在七八天内完成,为此每年都要雇用短工帮忙,每个人工一天的工资是100多元。由于自家没有翻地机,每年10月收割后的翻地、备耕工作也是雇人进行的,每亩的付出是30元钱。除此之外的农活,也就是6、7月间的“大田管理”,这项工作则要轻松得多。

  大量的耕地使得三江平原地区人力缺乏,上世纪90年代,建三江农垦局对外进行过几次招商,吸引其他地区的劳动力来这里租种水田,扎根落户。到目前为止,这种“外引户”已占了当地人口的一半,他们大多来自本省内人多地少的绥化、通河等地,以及吉林、辽宁、内蒙古甚至四川等省区的农民。除此以外,每到农忙时节,还会有大量短工到这里找活干。每年春秋两季,开往这里的火车都是最拥挤的。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