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消失的习俗
2008-02-22 06:38:11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隋 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2日电 题:消失的习俗

  “中国情人节”被覆盖

  在古代,未婚少女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允许走出香闺结伴观灯,偷偷借机寻觅意中人,幽会梦中情人。“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述的就是一对在元宵节借机相会的青年男女。可见,不论从历史、韵味、热闹程度上衡量,元宵节都不比西方的情人节缺少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元宵节所承载的“情人节”的功能逐渐为人所忽视。加之西方情人节的引入,二者在时间上相距较近,所以元宵节的这部分内容被覆盖了。

  “逐鼠”被高科技取代

  “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针对养蚕人家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人们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黏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如今,要灭鼠可以选用药物、器具;城市里有“爱卫办”作为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除“四害”;而高耸的居民楼里更是少有老鼠出没。即使是在农村,这种驱逐老鼠的办法也没有实际效力,旧时的迷信思想早已被现代科学知识所取代。

  “走百病”发展成常态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的北方习俗,也有的是在正月十六进行,又称“烤百病”、“散百病”等,参与者多为妇女,后来延伸到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他们在这天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希望可以益寿延年,是一种通过游览散步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这种习俗产生于妇女足不出户的时代,从医学角度讲,在冬季适当出外进行有氧运动,确实有利身体健康,但现在根本就不需要等到哪个节日,“走百病”已成为生活常态,这项习俗已被延伸和发展到日常生活中去了。

  “祭门祭户”淡出生活

  中国古代有“七祭”之说,即祭祀文星神、土地、城门、道路、厉鬼、户神和灶神。祭门和祭户就是其中的两种,祭祀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祭祀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贤的追思,在长期的文明发展中,逐步形成一套敬天祀祖的仪式化形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传承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祀活动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所以祭门、祭户越来越鲜为人知。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