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记者踏访碾子山段金长城 首座烽火台疑是古墓
2008-03-14 10:55:4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芦伟坤 张同 李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碾子山段金长城的保护界碑。
  专家(中)在向记者介绍烽燧的作用。

  东北网3月14日讯 9日,我们从甘南县出发,驱车70公里赶往碾子山区。专家们说,碾子山区段的金长城虽然只有10.5公里,但这里的长城依山傍水而建,形态最丰富、设施最完整、建筑最密集。

  古墓原是一座烽火台

  我们的车停在碾北公路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据介绍,碾北公路是在金长城此段的一处马面位置穿过的,施工后相关单位在此修建了金长城标志性纪念碑。省界大门两侧各立着两座铜塑像,面向内蒙古自治区一侧的是两条黑龙,面向黑龙江省一侧的是两匹奔马。离省界不远处,有一座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广场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新修不久的金代长城遗址文化公园。广场中央有一座纪念碑,碑上有一个女真勇士骑马而立,注目北方,这位勇士就是为金朝修筑长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重臣婆卢火。

  绕过公园,不远处有一座山丘。这座山丘被当地人称为锅底山,距离界壕边堡遗址南侧约200米,丘顶有一处直径约10米、高约2米的穹隆型突起。辛健说,去年7月20日,碾子山区的领导在此发现了一处历史遗留的人为工程,以为是一处被盗的古墓,随后省市文物专家对这里进行了考古,发现穹隆型的突起实际上是一处金代烽燧遗址。在此之前,黑龙江省金代长城沿线还没有发现烽燧,这个烽燧遗址的发现,也为金界壕真正纳入长城序列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烽燧建于山丘上,山丘的石质与烽燧的夯土质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在烽燧上找到了一块碎岩,发现其被火烧烤的痕迹竟然已经深入石心。据专家介绍,金界壕各烽燧间距在500米到2500米左右,多建在山顶和谷口,白天放狼烟,晚上点火,将对方进攻的消息迅速传递给左右戍军。金东北路界壕北段每两个边堡之间的山上,就会设一座烽燧,现在烽燧遗址已相当罕见。

  辅墙辅壕能防洪泄水

  记者驱车再次穿过碾北公路,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翻过一段倾角近70度的陡坡,又一路颠簸来到了该段金界壕边堡遗址南侧。站在一处高点向下俯视,可以清楚地看到位于两座山丘间的金界壕具有了三墙两壕的形态,主墙与主壕外侧两墙明显为两座辅墙和一道辅壕,比主墙与主壕规模都要小得多。辛健解释:这段金长城位于最外侧的辅壕,主要作用是阻挡对面山坡冲下的雪融水和雨水,对主墙体的冲蚀,中间的辅墙和辅壕也具有这样的作用,此外还在主墙和主壕外形成了更多的屏障,增加了界壕主体的抵御能力。“碾子山这边的金长城虽然长度很短,但却集中了界壕最主要的几种形态,有单墙单壕、双墙双壕和三墙两壕,这在其他地点都是比较少见的。”金长城这一侧属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风景区,也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地点,界壕虽然被自然原因侵蚀削低,但人为破坏却几乎没有,大体还保持着原来的形态,由于还发挥着防洪泄水的作用,界壕的格局也是清晰可辨。

  翻过两条沟壕,我们走上了依山势而行的主墙,向北望去是墙壕相隔的山体,向西望去是逶迤而去的雅鲁河和巨大的河谷,景象非常壮观。专家说,雅鲁河是一条大河,金长城在此虽然断开一截,但却遵循自然之势而形成了易守难攻的险关要隘。前些年水大的时候,河谷里全是水,如湖泊一般,金时这里水势更丰沛,界壕与大河更有可能是直接相连的。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