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哈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 市民文化消费热情高
2008-03-17 11:14:0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7日讯 4家省级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龙江讲坛、哈尔滨讲坛走出图书馆办讲座;话剧演出每周增加至四场;每个月至少有10部电影大片上映……公益性文化产品不断供给,文化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产品之丰富,像一桌秀色可餐的“满汉全席”,摆在市民面前令其趋之若鹜。自去年以来,哈尔滨文化市场呈现“产销两旺”。

  据市城调队对哈尔滨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去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379.97元,同比增长15.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9%。“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正在告别以吃穿为主的生存型,开始逐步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的精神文化消费,已成为小康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如专家所言,文化生活的丰富让市民享受并受益匪浅。徜徉于精神世界中,多少市民感叹,不记得还有什么时候,文化生活这样绚烂多彩过;多少年没有过了,可以这样多选择地感受文化生活的真实。

  上篇:公共文化资源市民共享

  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在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冲击下,不少市民曾将它们忽视。如今,向市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意识日渐渗透到各文化场馆中,博物馆免费开放、图书馆公益性服务项目丰富多彩,让市民享受到了公共文化的阳光。

  四家开放博物馆 四万市民先参观

  博物馆免费开放,这是自去年启动新一轮全民阅读活动后,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大。2月21日哈尔滨市4家省级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当天省博物馆共接待参观者两千余人,东北烈士纪念馆、省民族博物馆、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也分别接待数百人。较之以往未免费开馆时前来参观的人数,骤然间呈现出“井喷”之势。此后,市民更是踊跃参观,至目前,4家文化场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近4万人次。以省博物馆为例,日接待量最高峰时达到了4000多人次,而未开放前日接待量最多时也就400多人次。目前,4家博物馆已开始每天限量参观。

  参观者中,有学生、老人、幼童,也有中青年。认真观看的眼睛里,不时闪过惊喜、好奇和满足。在省博物馆,市民看到了中国第一具较完整的、高1.82米、长3.67米的猛犸象化石;看到了距今800多年前金齐国王及其王妃的石棺;看到了重达7斤的古代将士的“防弹衣”。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市民通过景观复原、大屏幕显示等现代手段,看到了当年抗联战士奋勇抗敌宁死不屈的悲壮场面;看到了全国最大的杨靖宇铜塑雕像;看到了具有80年历史、国内保留最完好的一辆20世纪初由国外进口的电车。在省民族博物馆,市民看到了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制作的鱼皮衣;看到了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看到了东北地区建筑规制最全、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孔庙。在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市民看到了毛主席的“五大题词”,感受到了领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欣赏到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古典主义建筑……市民的生活为之丰富,精神为之愉悦。

  学者说,免费开放博物馆引来观者如云,表明了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追求有渴望,也体现了国家制定的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规定是深得人心的,是让改革开放成果与民众同享的有力举措,也是更好地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件大好事。

  市民说,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让大家有了亲近历史文化的契机,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开始,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开始。

  两个公益性讲坛 四万余市民听讲

  刚听过了龙江讲坛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庄子看人生》的市民小张,在家又细看了两天讲座的记录,现在,他根据22日要开讲的《韩非子的理性精神与〈亮剑〉人格》,正在看相关书箱。他说,他对中国哲学非常感兴趣,多亏省图书馆提供了这样的讲座,让他有机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龙江讲坛22日就讲第60期了。如今开办整两年了,它的出现填补了黑龙江省大型公益性科普讲座的空白,不但让黑龙江省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第一次有了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定期宣讲的阵地和舞台,也让市民多了一个可共享的公共文化产品。如今,龙江讲坛的讲座不但已形成系列,还走进农村、基层、高校、社区和军营举办了20多场讲座,直接听众总计已达2万多人。听众从最初的组织来的,到自发来的,再到350个座位的报告厅从上座率80%,再到座无虚席后另加的200个活动座椅全部坐满,一步步印证了这个公益性讲坛的日渐成熟。为了掌握听讲人数,省图书馆在每期讲座预告后都会免费发票。有时两三天内竟能发出800余张票,发票得提前结束。

  龙江讲坛听众踊跃,声名远播,知名学者也愿意到这里来讲上一堂。去年,就特邀了《百家讲坛》的嘉宾学者、清史专家阎崇年。哈尔滨市两名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过的隋丽娟教授、张望朝调研员都在龙江讲坛讲过。

  主办人介绍,龙江讲坛能够逐步走向成熟和建立起公益性服务的文化品牌,广大听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每场讲座热情好学的听众都让我们十分感动,有一些听众年纪很大,有一些听众路途很远,但是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提前赶到会场,认认真真听课、记笔记。许多次在座无虚席的报告厅内,听众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坚持站着听完。每场报告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听众恋恋不舍,把主讲老师围在中间,请教问题,索要签名,合影留念,场面十分感人。

  在哈尔滨讲坛,有着同样火爆的场面,两个公益性讲坛,已经让4万余市民从中受益。

  此时,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也在其他方面努力为市民提供公平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市图书馆为了缩短来馆读者查找阅读书目的时间,图书馆阅览室全部以专架的形式开放。许多读者每天跟上班似的,在阅览室从开馆坐到闭馆,读者流通人次平均每月增长9.5%。自去年起,市图还开始有计划地在居民社区开办分馆,目前共建分馆8个,图书室2个,各分馆已实现图书借阅通借通还。总分馆制的建立,使服务阵地布局分散化、小型化、网络化,延伸了图书服务,方便了市民借阅,今年还将新建8个图书分馆。

  下篇:多彩文化产品拉动消费升温

  根据市城调队对哈尔滨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去年哈尔滨市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379.97元,同比增长15.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9%。据调查,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市民文化消费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很多人的估计。去年哈尔滨市市直剧团演出1970场,上映新电影140余部……文化消费还直接影响到了市民的观念,以前过年过节往往只是大吃大喝,现在很多家庭则选择了在除夕夜去听新年音乐会,在丝竹管弦中迎接新年。新年以后,市民更是忙着买书充电,一些书店近一个月图书销售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0%。

  听戏可随意选择

  12日起,市话剧院增加了周三晚场小剧场话剧的演出。这是继春节期间增加亲子场话剧演出后话剧演出市场的又一次丰富。从一年半以前,小剧场话剧每周五、周六定期上演,到如今,增加了周日下午场和周三晚场,下半年还将增加周二、周四场,今年市话剧院的演出将增至每周5场。市话剧院还有个目标,至明年,如影院一样,不同剧目同一时间分厅上演,想看哪场,市民随意选择。

  话剧市场的繁荣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剧场演出不断增加场次,月月有新剧登上舞台,年年有剧目获国家级奖项。多年没走进话剧剧场的中老年市民、以前从未看过话剧的青少年观众,从看第一场起就沉迷其中,成为看话剧可享受优惠票价的会员,目前话剧院的会员增至1600余人。看场话剧,正被越来越多市民当做兼具艺术魅力和时尚元素的周末休闲活动。春节期间,一些场次的话剧门票提前一天就已售罄,新推出的儿童可以与演员互动的亲子场话剧场场爆满。一位刚看过话剧的市民感叹:“每周演出的小剧场话剧,使我们感觉到了一种文化氛围。”一些市民更是直抒感受:文化名城需要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出,对精神文化消费热情高涨的市民也需要各种优质演出。目前,省京剧院坚持每个休息日固定在莫斯科演艺广场演出“每周一戏”,市歌剧院、哈尔滨音乐厅也从去年起联手推出周末音乐会,哈尔滨歌剧院创新交响乐演出理念,转变经营方式和演出形式,使交响乐成为“可视”音乐,内容上以电影音乐为主,辅之以爱情音乐,形式上首次引入多媒体,使电影音乐和画面完美结合,创造性地将交响乐通过可视画面呈现出来,使交响乐通俗易懂,实现了与观众沟通的目的。去年歌剧院创作的大型歌剧《八女投江》演出154场、哈尔滨京剧及评剧院演出306场、市曲艺团专场演出209场。市民反映良好,今年,演出场次将有所增加,并计划开辟小剧场旅游专项演出。

  读书成乐趣习惯

  午休时间走进哈尔滨市各大书店,感受到一股浓厚的阅读氛围。书店内的休闲座椅坐无虚席,一些长时间在书店阅读的读者自带食品,或坐在地上,或站在书架边,尽享阅读的休闲时光。

  业内人士介绍,2006年开始购买图书的市民数量明显增加。一些书店扩充、装修了店面,增加了图书种类,以方便市民选购。新华书店南岗分店有关人士介绍,去年该店图书销售量比上年增加了10%。市民对社科类、生活、少儿类等图书非法感兴趣,书店特增加图书品种,目前已有20万种。春节以后,市民更是忙着买书学习充电,或是作为闲暇时的享受,近一个月内的图书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数量,该书店计划今年将原有的5层销售区扩充至6层,并将原有的单向扶梯改为双向。

  市民购书读书热情的高涨,还有其他数据可以印证。在年初的“第12届国际冰雪节图书博览会”上,销售额、客流量均创历史新高。由哈尔滨出版社等四家黑龙江省出版单位单独设立的龙版新书专柜甚至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排队场面。

  书店尽可能提供更多种类的图书,提供更好的购书环境,更吸引市民常常光顾书店。在阅读的享受中,市民渐渐感到,读书是修身养性,改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一些市民养成了工作再忙也每天挤出一些时间心平气和地来读书的习惯,不但可以平和紧张的心态,也能够积聚自身的内在能量,让自己与世界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看片是享受环境

  休闲文化消费场所数量增加,从哈尔滨市的电影院发展也可见一斑。3年前,当万达国际影城出现在哈尔滨市后,华臣影城、新东北影城、金安天马影城等现代化的影院也纷纷出现,市民看电影的选择余地增多,以前只在电视中见到的电影超市现在就真真实实地在身边,吸引着市民走进观赏。“以前看电影只是打发时光丰富业余生活,现在市民是来享受电影”,业内人士说:“哈尔滨市观众电影消费理念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万达国际影城是哈尔滨市第一个现代化的多厅影城,座位的间距、后排与前排间的高度差、足够面积的休闲区、一定质量的服务等都让市民感受到了影片以外的享受。万达影城每月都有10余部新片上映,一年共上映140—150部电影,除商业片外,还上映英文原版电影、文艺片等。观众构成也比较复杂,一年储值1600元的钻石卡甚至成为礼品,被市民购买后赠送亲朋。去年,万达影城中央大街店的观众达到了80万人次。据该影城相关人士预测,今年新开业的衡山店,按现在的观众数量,年底观众总数可达到60万人次。

  哈尔滨市一些场次的电影最高票价达到90元,但仍有观众愿意买票观看,并成为一些家庭新的休闲度假方式。可见文化消费已在市民心中占一定的位置。市城调队调查中发现,目前,市民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以及居民消费逐步向重视生活质量转变,文化消费必将不断升温,已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新亮点。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