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0日讯 19日,哈尔滨市香坊区的3片棚户区被公示纳入此次改造范围,千户老居民即将步入楼房生活。作为哈尔滨的老城区,一定深藏着它的故事、它的历史,在这次改造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昨天,记者来到香坊区即将拆迁改造的棚户区,果然在这里找到了百年老街上的百年老户,循着老人的讲述,走进了当年的街景生活之中。
“老照片”记录街貌变迁
被果园街、油坊街包围的数百户棚户区,是通天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内棚户改造仅剩的部分,经过两年陆续改造,这片棚户区藏匿在崭新的楼房小区内,显得那样格格不入、不合时宜。
一道之隔,果园街东侧的居民漫步于花园庭院的小区,西侧的400户居民却还在过着抬头漏雨、低头烧煤的棚户生活。两年里,他们每天向新区居民投去羡慕的目光,如今终于盼来了拆迁改造的消息。随着通天地区最后一片棚户的消失,它的历史,只能在通天街道办事处留存的文档和照片中追溯了。
资料记载,清代以来,此地荒郊。清朝及民国时期,归属滨江县乡一区,是阿城县与滨江县分界处。1895年,安埠大街形成之后,才逐渐有了人家。这时一些山东、河北饥民逃荒来此以开垦荒地为生。1903年,“青云观”寺庙在延福街建立,每年4月18日和4月28日开设庙会,这个地区随之便出现了商铺、旅店和大车店。几年后,大批资本家、商人利用东北大豆产值优势,在此开设油坊,进一步拉动了此地商业、工业的发展。1926年,通天街、延福街开始形成,出现了柴草市、粮食市场、曲艺茶社、大车店、小商贩等。据统计,解放前通天地区有大车店和商铺数十家,是农民进城“打尖”、歇脚的场所。
曹家人世代守候“果园街”百年岁月
“果园街”,不起眼的街名,却有着百年历史。据说,70多岁的曹维老人,一生居住在果园街。说起曹老,现居住在棚户区里的数百户轴承厂家属和居民,无人不知,他们都能讲述一两段关于果园街和曹家人的故事。
100多年前,曹维老人的祖父从山东登州府文登县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为了求生,曹家人靠着卖苦力、赶车、给地主打短工维持生计。1931年,曹家人来到通天街的市井,想到了种植果树谋生。几年后,60亩的果园花果满枝,海棠果、红铃铛果、大秋果十几种果子,好看又好吃,成了市井旁一道亮丽风景,果园街也从此被居民叫响。1965年,开辟果园街的曹老去世,曹家人世世代代没有离开这里,守候着果园,守候着岁月。曹维老人看着果园变成了棚户区,看着老邻居住进了能通自来水的楼房,老人心里有酸也有甜,他说:“改造后,我希望能回到这里,过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