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人民网]爱是不能忘记的--黑吉跨省大营救后记
2008-03-21 09:07:17 来源:人民网  作者:孟海鹰 曹红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人民网讯题:爱是不能忘记的——黑吉两省爱心接力抢救产妇尹文娇事件后记

  事件回放:3月8日3时许,24岁长春市郊农民尹文娇在长春妇产医院剖腹产下女儿,术后出现大出血。经过近19个小时的输血抢救,仍出血不止,急需B型血小板和人血纤维蛋白原。长春都市动听广播电台发布信息后,近百位长春市民到医院献血,提供了充足的B型血小板。该台又与黑龙江交通台联动,在哈尔滨找到救命药——人血纤维蛋白原。从8日17时到9日10时许,在长春、哈尔滨两地上演了一幕生死营救大接力:哈市的哥往返黑吉两省达4000余台次,4次送来救命药。15日1时许,转至吉大一院ICU病房的小娇在与病魔抗争了7天后,离开人世。

  尹文娇带着所有人的爱走了。她将长眠于长春息园栖子湖畔。据说,夏日息园苍松翠柏,芳草萋萋,鲜花盛开,湖光潋滟。时间可以带走冬的萧瑟,季节无痕。可它带不走人世间最温暖的情义。“息园打算为小娇修一块特殊的墓碑,详细地刻上黑吉两省人民为拯救小娇生命所做的一切努力,希望它能成为一个永久的见证。见证一种人间大爱。”息园副总经理邹全球说。有形的墓碑将立在息园,无形的温暖将镌刻于医生、记者、的哥、交警……这些在一场冰城春城的爱心接力中曾努力用爱为小娇托起一条生命通道的人们心中。

  产妇安危牵动两省民心

  春城冰城上演爱心接力

  长春都市动听广播是爱心行动发起者。3月8日下午,在接到小娇丈夫麻红阳求救电话后,他们当即在播出的房地产节目中插播信息,很快长春市有100多位市民来到医院献B型血小板。紧接着,又发布了小娇缺少救命药——人血纤维蛋白原的消息,并向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求助。

  黑龙江交通广播立即中断常规节目设置,一个以“生死时速”命名的寻药行动随之在冰城展开。根据线索,电台派记者联系省内各大医院和制药企业寻药。药找到后,收听电台节目的冰城的哥主动请缨往长春送药。

  “不论黑龙江方面的车什么时候到长春,都有的哥在路口等着,药品冷藏设备也都准备好了!”黑龙江交通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海洋参加了8日第二次送药的行动,在从哈尔滨出发的瓦盆窑高速入口,从交通广播得知消息的素不相识的爱心的哥和私家车主早已聚成一片……长春交警开道领航,的哥在市内接送。长春雷锋车队的周队长到兴隆山高速路口就接了8次站。“我们随时候命,随叫随到”周队长说。从8日17时到9日10时许,哈尔滨市4次送来救命药,短短的17个小时内,哈市的哥往返黑吉两省达4000余台次。在都市动听广播的指引下,几百台长春车在长春北休息区接到了黑龙江车队,引导救命药直送医院。小娇在病发21小时后,终于用上了人血纤维蛋白原。

  产妇救助释放城市人情味

  两省吹响社会爱心集结号

  “我为小娇事件中长春人的爱心而骄傲。感谢黑龙江人民的爱心。”长春市长崔杰说“现在评奖太多了。许多我已不在意。当有一天我知道长春被评为最有人情味城市的时候。我动心了。这是光荣。因为人情味也是城市的文化。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充满温情的城市生活。”

  尹文娇不会想到,在她以顽强的求生意志与死神赛跑时,并不孤独,有那么多的爱在默默给她力量给她祝福。医生、记者、的哥、交警、市长、厅长、个体业主……两个城市间,人性中最芬芳的人情味道因她而绽放,弥漫氤氲于她身旁。现在尹文娇走了,正如一位网友说:她的心波拉直成了一个平直的破折号,诠释着那么多人对她爱的说明。

  是的哥韩永纯跟都市动听连线,告知哈尔滨有人血纤维蛋白原,开启了吉黑两省的救助行动。小娇家人一直很感激他,都市动听也在找他。可他始终不再露面了。当16日小娇火化时,他来了。“其实我去看过小娇”,韩师傅一直在默默的关注着小娇的病情“听她好些了,我就高兴,听他病情恶化了,我就难过。”哈尔滨的哥们往返四次,因路不熟还走了一些错路,可没人叫苦没人叫累。“我已经一天一夜没睡了,但不觉着累。能够挽救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付出再多也无所谓”,哈市一位杨姓的哥说。长春市妇产科医院业务院长佟晓红回忆,8日晚11时左右,她因小娇病情恶化从家中返回医院,发现院外已停满了长春雷锋车队的出租车,司机们说,随叫随走,以防万一。

  小娇住院当日,是三八妇女节加周六,平日里也就一个大夫两个护士值班,可是当天妇产医院二十多名医生和护士都赶到了抢救现场。由于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小娇在切除子宫后,切口创面不能缝合,只能人工用手拿着纱布为她压着,持续了六个多小时。“最后站得腿都回不过弯来了”,参与抢救的佟晓红说,“手术室的麻醉师李丽深静脉插管做得干净利落,连继34小时参与抢救,陆雪莹大夫30多个小时没吃东西,最后累得虚脱了。”

  小娇的安危牵动了两省人民的心:数以百计的爱心的哥放弃营业时间,在医院门口、高速出入口“待命”;长春都市动听广播全方位做战,在医院维持现场秩序,主持人现场连线,“七个小时的直播下来,我们主持人的嗓子都哑了”,都市动听的节目总监王天雷说。送药途中,高速公路交警和两市交警一直为送药车领航;黑吉两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也为这次“爱心大营救”专门开通了绿色通道……。许多人不约而同地给尹文娇新出生的女儿起了个最有人情味的名字——“暖暖”。小娇的丈夫麻红阳则给刚出生的小女儿起名为“念恩”。

  媒体关注让小娇成社会焦点

  专家呼吁政府部门应健全应急机制

  “小娇的求生意志非常强”佟晓红说“当她醒来的一刹那,她说:我孩子呢,我就不相信我活不了,我一定能活过来”。

  带着无数人的遗憾和爱小娇还是走了。可是在小娇黯然离去的身后,还有多少个小娇呢?

  “媒体可以关注一个小娇,但不可能关注每一个患者。个体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在考验政府应急体系的运转效率,如果这一应急体系需要媒体推动才能高效运转,那这个应急机制肯定是不完善的。”哈尔滨市一院血研所所长马军焦虑地说。

  小娇倍受体媒体关注本身还折射出另外一些社会问题。的确,还有什么比一位初为人母却挣扎在死亡线边缘的女性更能吸引媒体注意力并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呢?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约二十分钟时间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牛俊奇的手机电话接连不断。“在我们医院,复杂的会诊每天都在发生,重病患者每天都有,经济困难的患者也很多,但像小娇这样倍受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情况,我从医26年来还是头一次遇到。”他认为,这一方面说明社会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爱心力量需要理性引导,均匀释放。

  “在我们医院门口,每天都有一些出不起医药费的白血病患儿的母亲拿着纸箱募捐,但少人问津,他们的境况和小娇一样值得同情。”牛俊奇认为,医院降价或减免医药费解决的问题很有限,根本的问题还需要靠医疗体制改革来解决。另外,社会也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将民众的爱心转给千千万万个“小娇”。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