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2日讯 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专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两年来通过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创办微型企业、建立示范基地等措施,使全市29万青年农民脱贫致富,3.9万人成为科技示范户,1.9万青年加入党、团组织,1400名青年担任村、屯领导职务。
农村“五老”显身手
延寿县干部王春江退休后上山种树,使荒山秃岭变成花果山。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青川乡6名青年农民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成为延寿县“山水田路”全面开发的示范户。青年农民王立宏承包荒山5300亩,现已造林3800亩,其中果林近百亩,去年又种植中药材五味子。王立宏还捐助乡中学1万元钱,并腾出自己住宅,开办了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班。
方正县原四合村支书张凤岐,带领40多名青年进行水稻、大豆高产优良品种示范种植,提高效益15%。双城市农丰镇关工委副主任付振东,自己花钱创办良种示范基地,取得成功后进行推广,现已辐射全镇10万亩玉米,每年增收近千万元。
农村青年成脱贫致富生力军
让农村青年脱贫致富,是市关工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攻点。双城市五家镇解放村青年刘运生,在市关工委的帮助协调下,创办起“家客隆超市”,年盈利30余万元。五家村青年王成伟办起了“快活林”酒店,年盈利在10万元以上。
尚志市长寿乡一曼村,是全市16个省级贫困村之一。在市关工委的引导下,青年农民带头人王恩超和党团员围绕“龙源饮品”种植树莓等浆果,现已发展到680亩,同时带动周边6个村逐渐形成了树莓生产基地、果园1200亩,今年发展到3000亩。
呼兰区方台镇青年郑大东,由于家里穷娶不上媳妇。一次偶然机会,他随亲属到天津打工挣到了钱,现在不但建起了自己的配货站,还娶上了天津媳妇。在市关工委的引导下,他把几十名老乡带到天津出劳务,使村民的收入成番轮倍地增长。
培养新农民为农村发展打基础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打基础。
阿城区阿什河合作社是由两名“老专家”领办、20多名青年参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吸纳了114户稻农,种植水稻6700亩,采取投入、技术、生产、加工、销售“五统一”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每公斤大米卖出36元的高价。
阿城区料甸乡西华村青年郗振彪,原来靠骑自行车给酒厂卖酒。后来自己办酒厂,开始只投资2万元,日生产能力只有100公斤。在乡关工委的帮助下,郗振彪的“小烧锅”现已成长为固定资产420多万元、固定工人110多人、年产3000吨优质白酒的市级先进民营科技企业。
巴彦县关工委扶持青年农民兴办微型企业27个,解决了30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兴隆镇民主村在县关工委的扶持下,办起砖厂、木材加工厂、奶站等小企业,年总收入1000万元,安排青年就业4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关心农村教育
市关工委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特别关注农村“流动生”、“留守生”和“特困生”等学生群体。
双城市新兴乡关工委在对全乡调查时发现,新华村小学六年级学生高诗文,父病故后母亲改嫁,他寄住在祖父母家里,由于困难几次想辍学。乡关工委协调学校,多次去做工作,为他减免学杂费、书本费,让高诗文坚定了学下去的信心。
尚志市民营企业家孙文范,始终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几年来为尚志市提供教育资金已超过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