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3日讯 今年74岁的杜厚喜是香坊粮库的一名退休职工,三个子女早已成家,他和老伴每月靠退休金生活,虽然谈不上富裕,但生活还算幸福。然而,这一切却在一天内发生了改变,让他从此踏上了为自己讨说法的道路。这一切还得从2003年说起。
2003年的一天,老杜像往常一样去领退休金,可当他拿到退休金的时候发现,以往每月领到的500多元钱的退休金,现在却变成了400多元。向其他的老同志一问才知道,只有他一个人被扣了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了弄明白这件事,老杜来到退休前的单位———香坊粮库询问。香坊粮库的有关人员告诉老杜,之所以会扣他退休金是因为以前给他开多了,现在要扣回去。听到这话老杜感到十分委屈。
原来,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香坊粮库为了解决测定粮食含水量只能靠人用嘴咬的方法,后来成立了科研所,研究用仪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杜厚喜说:“当时我是研究所的领导,后来当研究所的工作无法开展的时候只有我还在坚持进行研究。直到1980年,我发明了‘双筒式粮食水分测定仪’。”
老杜的仪器发明出来后,立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先后通过了市科委和国家商业部组织的科技鉴定。鉴定中27位参加鉴定的专家一致认为,老杜发明的“双筒式粮食水分测定仪”优于其他此类仪器。此后,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国庆三十五周年时,老杜荣幸地作为代表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庆祝大会,并受到了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彭真的接见。香坊粮库为了表彰老杜的发明也作出了四项决定:一、为他晋升一级工资。二、奖励500元现金。三、解决子女工作。四、组织为他申报职称。
1985年,省发展乡镇企业名人专家协会为老杜颁发了研究员证书。老杜说:“当时,单位的领导告诉我,我是哈尔滨粮食系统中第一个有高级职称的人。”为此,老杜高兴了好一阵子。
不被承认的荣誉
时间很快到了1988年老杜退休的时候,当他领到退休证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按工人待遇退休,享受工资75%的退休金。而不是按科技人员享受工资百分之百的退休金。
这个变故让老杜一时无法接受,于是他多次找到单位要求按高级职称享受退休待遇。可单位的有关人员对他说,他没有职称证书,不能享受高级职称待遇。老杜拿出了以往的荣誉证书和省发展乡镇企业名人专家协会颁发的研究员证,可单位的工作人员说,这些证都不能证明他具有高级职称的资格。
以往的荣誉一下子全都不被承认了,杜厚喜感到无比的委屈。想到自己为了搞发明,曾经带着母亲和妻儿到树林里挖花土卖钱;为了搞发明不被人理解,被别人说成是疯子、精神病,这时他不禁老泪纵横。可是他又想到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多年教育和帮助,为此,他打消继续上访的想法,接受了按工人待遇退休的现实。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即使按工人待遇退休,每月只领75%的退休金,在2003年的时候,单位还说给他开多了,要从他的退休金里扣除,这让他感到愤怒。在多次找到单位讨要说法无果的情况下,他决定通过法律手段给自己讨一个说法。2006年,老杜一纸诉状将香坊粮库告上了香坊区人民法院。
档案中有四年空白
在法庭上老杜看到了一直由单位替自己保管的档案,让他不解的是从1984年开始,到1988年退休,他的档案中竟然是空白。而在这段时间内正是他频频获得各种荣誉和证书的时候。老杜这才明白,档案中为何没有任何有关职称的材料。那么,老杜这段时间的档案究竟在哪里?单位给出的解释是,这段时间老杜获得的各种荣誉和证书都是由他自己保管的没有交给单位。老杜则坚持认为,当时很多材料都是通过组织直接交到单位的,自己手里的很多材料都是复印件。
在自己的档案中,老杜还发现了一份当时单位为他填写的先进工作者的申报材料。在这份材料的职务(工种)一栏中,赫然写着“专题研究员”的字样。可是,档案中除了这份材料上写着“专题研究员”外,再没有任何材料能够证明他的研究员身份。老杜认为,这份材料上写的“专题研究员”无疑证明了单位早就已经承认了他的“研究员”身份,单位就应该让他享受相应的退休待遇。
2006年12月4日,香坊区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判决书写道“一、被告哈尔滨香坊粮食仓库自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返还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扣发原告工资人民币2450.01元;二、被告哈尔滨香坊粮食仓库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以原告杜厚喜处材料为准将原告杜厚喜自1984年至1988年间的档案材料予以补齐……”
在判决书中还写到“原告要求落实技术职称,其应按照科技人员享受100%退休费和科技津贴的主张,被告单位应酌情考虑原告在工作期间为粮食系统发明了‘双筒式粮食水分快速测定仪’,为当时的收购粮食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等方面的情况,与相关部门协调原告的技术职称及待遇问题,以期得到妥善解决”。
判决书下达后,双方均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诉。经过二审法院的审理,维持了一审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