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31日讯 2007年,延寿县GDP实现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收入终于打破多年徘徊局面,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9亿元,比上年增长5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110元、4557元,增长10.7%和13%。由此,延寿县正式退出全省弱县行列,并获得“退出弱县”奖。
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借力发展”战略,推进园区建设、扩大招商引资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几年来,延寿县牢牢把握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把推进园区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
去年以来,他们围绕发展纺织、制药、机械制造、食品和山产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汇聚成引联开放的强大合力,实现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历史性新突破,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招商活动,先后有台湾、上海、浙江等地的客商及知青共300多人次来延寿县进行实地考察和合作洽谈。全年共引进项目85个,协议总金额8.8亿元,到位资金5.3亿元。其中超千万元以上大项目13个,协议总金额6.2亿元。仅在去年哈洽会上,延寿县就签约项目11个,协议总金额6.82亿元,占全市签约项目总数的29%。
近日,延寿县又与台资企业——上海弘奇永和食品公司成功合作,引进了总投资1.2亿元的豆制品加工项目。目前,已有来自域外六个省(市)的企业在延寿县投资兴业。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延寿县是传统农业县份,贫困的主体是农民。两年来,延寿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帮扶、农民主体”的思路,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38亿元,全面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通过强龙头、打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寿县水稻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49万亩,中药材、浆果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他们积极做大亮珠、绿辰、清老等一批绿色名优品牌,产品远销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市场,推进了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新科技应用、农民整体素质提高,是加速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两年来,延寿县重点实施了土地整理、打抗旱井、新基质育苗、田间水利工程等农业生产项目12类31项,改造中低产田两万亩,打抗旱井460眼,更新农机具1790台(套),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该县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吸收农民出工出劳,修建通乡村公路110公里,新建砖瓦房7万多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新入户2520户,新建太阳能浴池6个、沼气池500个、绿化村屯100个,使全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延寿县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去年共培训农民工82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7万人,占延寿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其中,向日本、韩国输出劳务人员6430人。涉农部门结合科技入户工程和超级稻示范工程,将大量农民培养成“科技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