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31日讯 题:一堂4个月零9天的人生大课——绥化学院“顶岗支教”开辟支援农村教育新模式系列报道之二
记者 印蕾
不抛弃 不放弃
早上5点起床,做早饭,6点到教室辅导晨读;中午12点左右下课,做午饭,1点前赶回教室上课;下午3点左右下课,准备晚饭,批改作业,备课。这是在兰西县奋斗中学支教的05级中文系的庞博周一到周五的作息时间表。庞博说,支教生的作息时间表基本都和这个差不多。
![]() |
支教生庞博认真辅导学生功课 |
庞博平静而又满足地说,和其他同学相比,他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
05级中文系的安莉,支教的学校在望奎县敏三中学。敏三中学有两排大平房,食堂后面接了一个四面都是墙壁没有窗户的小棚子,安莉的一切起居都在这里进行。来到敏三中学的第一天,想起学校窗明几净的寝室,安莉落泪了。需要她克服的困难还不止住宿条件的简陋。来到敏三中学时还是夏天,每天都有黑色的盖虫与她陪伴。以前在寝室,遇到这些虫子,安莉都会尖叫着跑开。而现在,她可以用手直接把这些虫子捏死,甚至睡觉时都不用睁开眼睛就可以把这些虫子捏死然后扔到地上。
类似的事情每个支教生都会给你讲出很多。05级中文系的秦立蔷说,选择支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吃苦、磨练。在这里我们天天自己抱柴火,生炉子,压水井,糊窗缝,踩蜈蚣,捉耗子……
这么艰苦的条件,你们中真的没有人动摇过么?“我们这些支教生之间常互称“战友”,每次通电话时也会相互诉苦,不过放下电话之前,我们对彼此说的都是放心,一定可以坚持到底,”安莉说,“真的有点像许三多和他们的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
为幸福吃苦
说起不抛弃、不放弃的理由,每个支教生还能讲出许多。
05级物理与电子信息系的苗焕焕说,“冬天里,四处漏风的教室很冷,当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来到教室时,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会忘记寒冷,一个强烈的愿望是要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全部传授给他们。课间,他们还争着抢着帮我打水、倒水;课下,把扒好的瓜子用笔记纸包好放到办公桌上;放学了,他们把一兜兜柿子、一穗穗烤熟的玉米、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送到我面前,我流泪了,但那是因幸福而感动的泪水。”
05级数学系的佟玲忘不了去年的中秋节。中秋节那天早上,她刚进班级,就看到讲台上放着十多个月饼,再回头看看座位上的孩子们,他们都在盯着她呵呵笑着,每个学生还都千叮咛万嘱咐,“老师你一定要吃我送的那个月饼啊。”起初,佟玲和伙伴们还觉得第一次离家在异地他乡过节有点凄凉,霎那间,心中涌上的感动让她体会着幸福。
外语系的刘思说,有一天学校突然停电了,停电就不能做饭了,窗外天渐渐黑了,不知所措时,响起了一阵敲门声。门外站着的是值班室的赵老师,她亲切的说,“停电了,我用炉子做好了饭,你和我们一起吃吧。”说着,就把她们拉到值班室。刘思说,透过两位老师慈祥的面容,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她感受到的却是他们善良又纯朴的心,感受到的是家庭般的温暖。
05级中文系的安莉说,“每次周末返校,孩子们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有一段时间,因为要回学院准备十七大宣讲、填报入党材料,她多请了几天假。每天都能接到孩子们的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去,是不是不会回去了,不要他们了,还说再也不会惹老师生气了……当我回到支教学校,全班46名同学在走廊里整齐的排好队,每张稚嫩的小脸上有留着泪水。”
“我们都愿意为幸福吃苦”,是这些支教生共同的心声。
![]() |
支教生尹慧莹在简陋的寝室里备课 |
我们的收获多于付出
“大家看到的都是我们在付出,其实,我们的收获多于付出”,支教生由衷地说。
04级外语系的周蕾说,“我发现再生动的思想教育课也不比上在艰苦环境中得到的历练。当我真正处于艰苦的环境中,我才意识到,在学院的学习生活条件实在是太优越了。”
04级外语系的孙丽秋说,“乡村学校没有电灯,破旧的课桌椅让我永远要记得珍惜和节约。支教积累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现在我面临毕业求职,天津的一所学校看了我的简历,得知我有实习支教的经历,非常欢迎我去面试。”
04级外语系的邹维玲说,“即使天气再寒冷,我的心却一直都像我们教室的火炉,温暖而又亲切,时时还有幸福的火花溅起。”
收获感恩,收获珍惜,收获成长。支教生的收获也让学院得到了一笔意外收获。
绥化学院院长庄严说,从没想过在短短4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支教大学生上了在乡村自修了这样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在学院的食堂,他亲眼目睹支教回来的学生,会和浪费粮食的同学“吵”上一架。水房里,支教生会默默的关上滴水的水龙头。
联想起半年前,当初学院启动实习执教工作,号召同学们积极报名参与支教,当时学生们还不是很积极,原本想派100名学生,作了几轮思想工作,最终只选出了88人。庄严院长戏称这88人都是被“动员”出去的。今年3月,同样是还是自愿报名,学生们却都争先恐后。
![]() |
支教生陈燚:我学会了压水井 |

绥化学院开展的实习支教工作,在全省乃至东北三省开了先河。
所谓实习支教,又称“顶岗实习,双向培训”,是指师范生到乡镇中小学校承担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两个学生以“滚动式”实习支教,完成中小学全年的教学任务,顶替在编(或缺编)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从事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被顶岗的教师,免费到绥化学院接受系统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