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3日讯 在哈尔滨市,龙王庙、武圣庙、慈云观这三处有着百年左右历史的老建筑在近几年的城市棚户区拆迁改造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虽然在拆与不拆之间选择了后者,但这些饱经沧桑、破损严重的老建筑却迟迟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护和维修。
老建筑破损严重
哈尔滨道外区太古十八道街附近的武圣庙,庙门前被一堆残土垃圾占据,庙里仅存的两处房子也破损严重,亟待维修。据了解,2006年7月前后,这周围的棚户区开始拆迁改造,武圣庙被列为保护建筑,但由于资金原因,过了两年多时间,也没有对武圣庙进行维修和保护,只是在庙的周围建了一圈围墙。相比较而言,武圣庙是三栋老建筑中保存情况最好的。
武圣庙的前门被一堆残土占据。
哈市道外区二十道街附近的龙王庙,在2007年的过江桥工程中显露出来。近日记者到现场看到,龙王庙后侧青砖上的水泥已经如桃酥般脆软,随手就可以取下一块,其正面墙壁也出现了多处裂缝。附近几位居民说,这龙王庙原来说要改造维修,可这都过了一年时间也没动静,一拖再拖,房子都破成这样了,要是再不修的话,没准哪天就得塌了。
哈尔滨市香坊区延福街附近慈云观建于190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慈云观是哈尔滨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道庙,作为晚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记者在一片新建居民楼中间找到了这座百年老建筑,慈云观的周围布满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墙皮和墙砖多处脱落,木头房檐老化严重,一面的墙体已出现了明显的倾斜,墙壁上也分布着许多裂缝。据了解,这座老建筑从当地拆迁改造开始距今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可是被当地政府确定为保护建筑的慈云观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维修时间悬而未决
近日,记者对这些老建筑没有得到有效管护的原因进行了走访调查。
根据哈市的规划,武圣庙前的太古街将进行拓宽改造工程,相关部门在庙后面辟出一块地做武圣庙的重建工程。庙内人员讲,要对庙宇整体进行重建和恢复需耗资200万元左右,而这笔钱大多要靠民间自筹,资金短缺导致武圣庙无法进行维修重建。
龙王庙处在二十道街过江桥改造范围之内,记者来到道外区二十道街附近的施工现场了解情况,一位工地的工作人员介绍,按目前的规划,这座庙将被迁离当地,在异地进行恢复性重建,具体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进行重建不太清楚。记者又联系到过江桥建设工程的一位负责人,他说,二十道街过江桥江南段整体规划图纸上没有龙王庙。
龙王庙墙砖可以随手拿下来。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果园小区最初规划的时候,慈云观被列入拆迁范围,其所占土地也写入了合同供开发商进行统一规划。在棚户区拆迁过程中,由于文物部门的多次干预,慈云观被保留下来,但是开发商拒绝对其维修,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仅影响了老建筑的保护,而且耽误了当地小区的绿地、花园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对此许多居民都很有意见。
慈云观孤零零地立在一群居民楼之间。
专家建议原汁原味维修加固
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介绍说,这三处老建筑虽不具备很高的考古价值,但其年代久远,建筑结构、形式在哈尔滨市非常稀有,不可复制,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其中尤以慈云观为最重要,应该尽快组织维修。对于改造方法,刘站长也谈出了自己观点,在修复过程中没必要再对已经倒塌的殿堂进行恢复,道台府的大规模重建可以说就是一个败笔,只要对现有的建筑进行维修加固就可以了,这样做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也可以减少对周围建筑和街道的影响;要做到修旧如初,新建的东西即使再好看也不会勾起大家的兴趣,只有原汁原味的古建筑才会吸引人们的眼球;维修加固过后,这些老建筑可辟为公益性的景点,里面陈设一些哈尔滨出土的历史文物,供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哈尔滨市的历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