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农村改革30年回顾:冰城肉蛋奶产量居全国前列
2008-04-05 07:07:1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5日讯 阳光暖融融,岳树民给他最喜爱的“黑白花”挠痒痒。

  谈起农村改革,这位农民非常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岳树民所在的都家屯,位于双城市杏山镇。屯子不大,两极分化。生产队时,西头儿人少地多,东头儿人多地少,地多打粮多,粮多收入多。那时候的正二月,东头儿的要到西头儿去借钱;冬腊月,西头儿的到东头儿去经管账。

  岳树民因为长年有病,成为东头儿最困难的人家。他甚至认为,这股穷气一辈子也冒不出来。

  穷则思变。后来,东头儿人开始养奶牛,用副业填补粮食生产的不足,岳树民也磕磕绊绊地加入到里面。养奶牛是个苦脏累的活儿,但慢慢改变了东头儿人的日子。如今,像岳树民这样的东头儿人家,满院子都是“黑白花”,家家资产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

  1990年投产的双城雀巢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乳制品企业,它悄悄地改变了岳树民等成千上万双城农民的命运。这些农民的收入不再单纯依靠粮食生产,甚至将粮食生产当成了副业。雀巢也改变了双城市这个产粮大县的发展道路,用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进而实现城市化。到2004年,双城全市60%的税收来自雀巢公司,农民60%的收入来自牛奶生产,60%的农民从事奶牛业养殖。

  双城市的实践证明:单一的粮食生产,既不能富民也不能富县,而通过畜牧业转化使粮食增值的方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与以畜牧业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实现“主辅换位”和“农工换位”,才是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加大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壮大食品工业规模及品牌建设,是哈市成功探索的县域经济发展特有模式。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哈市各地围绕基础抓龙头,依托特产上加工,农牧产品的加工链条被不断加长,经济效益层层体现。

  几乎与雀巢同步,呼兰县引进了泰国正大集团,在呼兰及周边县市迅速形成肉鸡产业化,有上万农民专职为正大养鸡,有一万多人围绕正大的运输、饲料加工业服务,有6000人直接在正大加工企业就业。同时,正大年直接消化优质玉米10万多吨。如果以正大年销售10亿元为基数,以5%的最低水平计算,正大产业链共享的利润就是5000万元。

  拥有全省生猪养殖第一县的巴彦县,引进“金锣集团”,填补了这个县生猪生产没有加工龙头企业的空白,使全县的生猪产量稳定在年出栏百万头的高水平上。

  同样拥有全省肉牛生产第一县的宾县,于2005年引来“宾西牛业”,结束了肉牛“原字号出县”的历史,并使农民获得“价格保护”。投产一年多的宾西牛业,每过几周就要提高肉牛收购价格,这使其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必须以高于宾西的价格,才能在哈市收购肉牛。企业间的竞争,最大的受益者是肉牛养殖及经销户。到今年3月份,肉牛价格每公斤达到16元钱,比去年翻了一番,农民每销售一头肉牛,纯收入近千元。2007年,宾县农民姚连壁向宾西牛业售牛100多头,净赚10多万元。

  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畜牧业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005年,哈市牧渔业产值首超农林业产值,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辅换位”。

  2003年以来,娃哈哈、旺旺、菊花、大众肉联、汇源、杏花村等食品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双城,使双城市基本形成了食品饮料工业体系,其中肉制品、奶粉及饮料生产规模在全国食品强县中名列前茅。到2007年,双城市食品饮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49亿元、增加值20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的80%。全市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1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其中食品饮料企业就占了9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的调查统计,2007年哈市猪肉产量为33.9万吨、牛肉12.6万吨、禽蛋27.8万吨、奶类120.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1倍、125倍、12.9倍和37.8倍。

  哈尔滨市依然是全国举足轻重的产粮大市,同时又是全国无可替代的食品大市,哈市牛奶产量位于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牛肉、猪肉和禽蛋产量稳居前三位。由粮食到食品,哈尔滨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换代升级。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