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冰雪节与一座魅力城市的成长——街歌
2008-04-09 15:36:1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戚泥莲 闫雪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9日讯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为现名,是哈尔滨繁华的商业街。它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 450米,路面由花岗石铺设。街两侧共有欧式建筑7l座,其中保护建筑13座.如15~16世纪文艺复兴式建筑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和五金商店,17世纪巴洛克建筑教育书店,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建筑哈尔滨摄影社、道里秋林商店、马迭尔宾馆等等,故此被称为西方建筑艺术长廊。

  为了适应旅游需要,市政府于1997年6月1日将中央大街改为步行街,其后又对其辅街区环境多次进行整治,辟建6处休闲区。

  中央大街改成步行街后,这条百年老街每年冬天都雕冰安灯,建成哈尔滨市最长的冰灯艺术一条街。

  踏上这条街,踏上的是哈尔滨的百年历史,块块方石记下了百年的冰雪记忆。

  街两旁,是风霜也挡不住的欧陆风情,街两端,是连着乡音传向远方的冰城之歌……在这条魂牵梦萦的中央大街上,深深刻上了北国烙印,演绎春之烂漫、夏之翠绿,挥就秋之斑斓、冬之洁白。她是哈尔滨的名片,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纽带,尤其是在冬季,白雪下的青石无语,仍默默承载着我们的匆匆步履,用她的凝固之美记录着这个城市前进的韵律,和着她的节奏,我们且歌且行……——编者

  

  第一支歌异域情歌——建筑

  历史建筑凝固在中央大街上的音符

  你站在街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街上看你。

  用这句话来描绘哈尔滨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再恰当不过了。尤其是在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期间,多种肤色的中外游客徜徉其间,皑皑白雪与暖色建筑完美融合,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辉映碰撞,真是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的确,在冰雪节这场精美的交响乐章中,哈尔滨的欧式建筑,是一首不可或缺的旋律。如今,欣赏品味这座城市里的百年老街和建筑,同赏冰玩雪一样,成了中外游客必备的行程。而这条百年老街上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也因冰雪节的发展壮大和日趋国际化,而变得更加浪漫多姿,绽放新容。

  百年老街异域琴声古今悠扬

  一位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说,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注、心灵的寄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功举办了十多届的哈尔滨冰雪节,已经声名鹊起。海外的嘉宾、游客越来越多,对节日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的冰雪节,已不仅仅是一个赏冰玩雪的节日,而是一个集文化、经贸、旅游为一体的盛会。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和冰雪景观一道,承载重任,成为哈尔滨冰雪节的又一主角,见证、参与着城市的开放和发展过程。

  中央大街管委会的孙主任说起中央大街,如数家珍:中央大街最早称“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由于俄人的铺子很多,牌匾多用俄文。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流派纷呈,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央大街几易其名。从“中国大街”改称“中央大街”;在“文革”岁月中又改称“反修大街”,1976年又恢复为“中央大街”,每次易名都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

  最让孙主任骄傲的是,1986年,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街路;1997年,通过一期工程,中央大街成功地改造成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随后的二期、三期改造,“原汁原味”,旧貌新颜。从此,中央大街人流如织,游客不绝。几代国家领导的足迹、世界各地游客的脚步,都踏上过那条百年方石道。

  就在中央大街的不远处,是哈尔滨的著名标志建筑——索菲亚教堂。记者邱成摄

  留雪三天青石古道冬日恋歌

  最早带游客去中央大街步行街游览的国旅导游王薇告诉记者,当年她用日语介绍中央大街建于1900年时,团里的日本游客都发出惊叹声。第二年,这个客人把全家都带来参观中央大街。此后他们旅行社不断招聘英语翻译、俄语翻译、西班牙语翻译、韩语翻译,真有点应接不暇。

  一个外地游客的建议,始终是这个城市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央大街不要扫雪,踩着皑皑白雪,欣赏历史建筑,那才相映成趣,天然浑成。

  建议引起市委书记的重视和市民的赞同,最终被采纳。直到现在,中央大街冬季仍留雪三天,供游客玩赏。

  如果说冰雪景观是天赐瑰宝,那么历史建筑,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今,这条“中国人住的大街”,已经成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向往的街道。每年来参加国际冰雪节的各国驻华使节和游客,赏冰玩雪之余,一定要到这个开放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来,或走在百年历史的方石道上,欣赏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或坐下来喝咖啡,品香茶,或购买中、俄风格的民俗纪念品,乐不思蜀。而百年老街,以更开放的胸怀,包容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暖色建筑冰雪城市温情协奏

  哈尔滨的历史建筑百年前就考虑到了御寒的因素。规划专家张相汉指给我们看,在南岗区大直街,原中东铁路职员住宅区,都采用沿街周边式的布局,人字形的坡顶屋架,形成微气候防护单元,更利于防寒、防风。

  如何展现哈尔滨作为寒地城市和多元文化城市所具有的独特城市魅力和建筑特色?近年来,人们对先人的杰作赋予更多的理性思考。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俞冰洋局长介绍说,在城市规划方向的探索中,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国际一流寒地生态城市”的新概念。在《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城市规划师们展现了“夏日绿意盎然,冬日银装素裹,米黄暖色建筑,优越人居环境”的城市画卷。“这份规划借鉴了国际上地处严寒地域的不同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建设国际北方寒地特色之都为目标,15年后的哈尔滨将成为国际一流寒地滨江生态城市。”哈市在历史建筑改造上更多地考虑了日照、保温等因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上,更加人性化。借鉴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做法,建立有气候防护设施的公共空间,为室外的游客提供缓冲。

  俄罗斯使节穆拉夫斯基对中央大街建筑色彩尤为赞叹。为了在冬季给游人温暖的感觉,哈尔滨的城市建筑色彩选择了黄、淡黄等暖色基调,与蓝天、绿树、白雪、红顶交映成绚丽的美景,打造出一个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多彩哈尔滨”。2004年度,哈尔滨获得了“中国城市色彩大奖”。

  气候的寒冷与城市的脉脉温情,就这样构成了北国冰城的独有魅力。

  岁月悠悠,百年的时光沉淀犹如瞬间。“中国人住的大街”中央大街,已经成为哈尔滨人递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正如来参加国际冰雪节的俄罗斯商人安德列耶夫说的:“来了十几次,每次都恍如身在家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二支歌醇美酒歌——西餐

  岂止一个华梅俄式大餐冰城竞风流

  哈尔滨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又被称做“东方小巴黎”,就是因为它是俄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个交流点,吃又是世界中不需要语言的文化,于是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也就慢慢的渗透到哈尔滨的饮食文化中来,成为哈尔滨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这其中最突显就是哈尔滨人对俄国风味西餐厅的热爱。

  西餐发展从一枝独秀到雨后春笋

  百年之前一声西洋火车的长鸣,带来了异国他乡的餐饮方式,“俄式大菜”、“啤酒”非常好理解,而“大列巴”和“里道斯”对没有来过哈尔滨的人,有可能就不知道了。时间一晃,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而这四样西洋食品也与哈尔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到哈尔滨第一家俄式西餐厅——华梅西餐厅时,恰巧用餐时间,厅内高朋满座。掠过现代派欧洲园林式酒吧风格的一楼,顺着老旧的木质楼梯而上,在登上二楼的一瞬,人感觉有些晕眩,豪华古典的吊灯;雪白的大理石雕像;考究的木质地板;古朴的木质桌椅……无不显示着餐厅的尊贵感觉。那样不动声色的富丽与堂皇,让人忍不住赞叹。

  前台经理任丽红已经在这里干了17年。“华梅是哈尔滨最早的俄式西餐厅,是哈尔滨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且很符合冰城人的口味。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外卖的窗口,你可以进去吃,也可以从外卖窗口那里买回家去慢慢的享受。最近几年,冰雪节让华梅西餐厅的效益和知名度节节攀升。冰雪节不仅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来品尝哈尔滨的西餐,也把哈尔滨西餐的美誉通过冰雪节传遍世界各地。”

  曾几何时,华梅西餐厅就像哈尔滨西餐业的一个样板,为哈尔滨西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现如今,像波特曼、塔道斯、欧罗巴、露西亚等风格迥异西餐厅的出现,改写了华梅西餐厅一枝独秀的历史。在哈市,涵盖各个国家文化底蕴的西餐厅就像雨后的春笋一般层出不穷。据了解,冰雪节以后,中外游客的大量光顾,刺激了哈尔滨西餐业不断发展,而且发展速度极快,短短几年间,哈尔滨西餐类经营场所已发展到数百家。

  冰雪做媒唤醒西餐的细节之美

  穿过中央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西五道街街口处,有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俄式西餐厅,别致而富有诗意的铁艺门脸上悬挂着一个极其简单的牌匾——塔道斯。塔道斯西餐厅是一家以人名命名的俄式西餐厅,1901年开办。塔道斯是亚美尼亚人,他把那具有高加索独特风味的炭烤羊肉、串烧羊肉,以及高加索鸡块汤、牛尾汤搬上了哈尔滨人的西餐厅。后据考证,塔道斯的这一举措,也让他本人成为哈尔滨“烧烤”第一人。经理赵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就是在冰雪节期间,有很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冰雪节期间80%以上都是外国人,新加坡、澳大利亚、俄罗斯、马来西亚,世界各地的都有。冰雪节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尔滨,了解塔道斯,也让哈尔滨的西餐文化名扬海外。”

  离开前,餐厅一角摆放着的一架已有百年历史的钢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上面,放着一个本子,记者随意地翻了翻,上面记载了这架两百年历史的钢琴曾经的“丰功伟绩”。一个外地游客的留言映入眼帘:一个城市必有它的壮观,但是往往打动人、留给人深刻记忆的却是一些富有文化内涵,而又细小的东西,它可以直入你的心灵,把沉睡的感觉唤醒。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