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冰雪节与一座魅力城市的成长——光影
2008-04-09 16:03:1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闫雪峰 樊金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9日讯 纵观哈尔滨冰灯,规模由小到大,工艺由粗到精,灯光由简到繁。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自家小院走进大雅之堂。以冰为载体,以灯为灵魂,融雕塑、建筑、园林、绘画、文学、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并能应用物理、电气、机械、化工、计算机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的造型艺术,创造出流光溢彩、扑朔迷离的琼楼玉宇,璀璨斑斓、如梦如幻的水晶宫阙,成了艺术园地中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

  旧社会,它叫穷棒子灯。松花江边的农夫和渔民用水桶盛水冻成冰罩,放入蜡烛油灯,夜晚风吹不灭。辞旧迎新时,穷人拿它装点门面,喜气中透着生活的艰辛。

  1963年,它是兴奋剂。习惯于“猫冬”的哈尔滨人呼啦涌向兆麟公园,很多人将三年自然灾害抛在脑后,群众的情绪由此空前高涨。

  1979年,它是返程票。借着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的东风,神话和梦想的题材让人们欣赏后逐渐摆脱政治的束缚,许多人从此开始了文化生活和审美的回归旅程。

  冰雪节诞生后,它成了产业魔方。作为哈尔滨现代冰雪文化的核心,它在冰城推陈出新,它在海外光彩夺目,正产生出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的名字就叫冰灯。

  光影新生:来一场冰雪的绿色革命

  哈尔滨冰灯创新“静”“动”之变新光源让冰灯炫起来

  1月5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哈尔滨冰雪节开幕式当天,冰灯艺术游园会、冰雪大世界内数十万中外游客见证了哈尔滨冰灯的华丽转身。具有节能、环保等优势的半导体照明(LED),在高科技的运用下,使静止了百余年的冰灯“动”了起来。

  使用LED,在视觉效果上到底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最初的时候,人们制作冰灯使用的光源,主要是蜡烛、手电筒、白炽灯、日光灯,颜色非常的单一,直到1980年以后,冰灯在颜色上有了突破。当时,一些设计师将舞台用的灯光纸缠在灯管上,通过改变颜色来增加灯光的色彩和冰灯的可观赏性,可以说,那段时期是冰灯在视觉效果上的一个转折点。

  近几年,随着光源科技的不断发展,哈尔滨冰灯的色彩变的越来越丰富。新光源LED不但在色彩上可达到绚丽多彩的效果,通过可编程控制更是变幻无穷。“欢乐舞台”内置的LED光源,平均2秒钟变换一次,整个程序循环一次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变化次数大约在900次左右,每次变化颜色和形式都有所不同,让人耳目一新。

  资料片

  2007年,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科技厅在兆麟公园,牵手冰灯游园会,对部分冰景开展“半导体照明在冰灯景观中的示范与应用项目”。由计算机控制的动静搭配的渐变光,加之无数的变换模式,使冰灯的艺术效果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然而,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LED在冰灯当中的应用,远不止只有“好看”这么简单。

  绿色时代新光源节能更环保

  记者从哈尔滨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冰灯游园会每年景观照明用电功率达3000~3400千瓦,每个夜晚照明时间在5~6个小时,每年冰灯游园会期间,电费就要花掉60余万元。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自1999年举办以来,无论从规模上,还是用电量上都要远远高于冰灯游园会,能源消耗可想而知。

  姚东海,上海人,57岁,一直致力于光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2006年,他只身一人来到哈尔滨搞光源的开发,在今年的冰灯游园会当中,他通过LED光源,利用自己研制的“幻影照明技术”,使老冰灯焕发了新活力,而且他和冰灯游园会申请了冰灯史上第一项专利。

  姚东海说:“LED塑料外壳,不易碎,可以回收再利用。而且它属于冷光源,不会产生热量,对大气没有任何污染,使用寿命长是普通光源百余倍。更重要的是,使用LED光源可比普通光源节能80%。可以说,LED的使用,解决了传统光源存在的诸多弊端,使冰灯作品兼有了艺术、节能和环保灵魂。”

  据了解,今年,组织实施兆麟公园LED照明冰景示范工程的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对“欢乐舞台”景观进行了测算,使用LED光源比普通荧光灯节能64%。这个节能指标超出了预期的目标。“说心里话,使用LED光源,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从效果来看,非常的成功,这是哈尔滨冰灯照明一次重大变革,今年我们冰灯当中使用的LED光源,回收完整率达到100%,目前,只是尝试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做得更好,节能指标也会更高。”“欢乐舞台”的主创人员,冰博中心高级工艺美术师程金感言。

  记者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了解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办方已经与省科技厅和哈尔滨市科技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今后两年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景区将全面推广半导体照明绿色光源,打造环保景区。而哈尔滨冰灯游园会也表示,将在三年之内,让LED光源在冰景中普遍使用。一项项举措和做法标志着,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霜雨雪后,哈尔滨冰雪节已经进入了一个节能、环保的绿色时代。

  光影回廊:走出水桶走出民间

  哈尔滨冰灯探秘

  任仲夷的灵感把冰灯重新点燃

  91岁的刘作田老人指着客厅内的“达观”字幅告诉记者:“这是他送给我的。”赠送者叫任仲夷。在首届冰灯游园会诞生的1963年初,他是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而刘作田时任哈尔滨市建设局副局长。冰灯加深了两个人的友谊——任首倡了冰灯游园会,而刘则是组织实施之人。

  冰灯艺术,古已有之,几度失传。上世纪60年代的冬天,哈尔滨很多人家门前都会亮起冰灯。这种原始素朴的冰灯是寻常人家的装饰品,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散落在民间。而哈尔滨现代冰灯艺术的发轫,则来源于任仲夷的创意。

  哈尔滨的冬季天寒地冻,冰雪满眼。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哈尔滨的园林事业当时大都遭遇“半年闲”——各公园冷冷清清,群众大都在家里“猫冬”。甚至有南方人风传:在冬天的哈尔滨,受冻的耳朵一碰就掉了。

  1963年初,任仲夷到香坊区视察。在一个老李太太家门前,他被一盏冰灯吸引住了。这是一盏简易冰灯,用铁皮“喂大罗儿”(即水桶)冻个冰壳,倒出中间没来得及冻结实的清水,放入蜡烛,简单装饰一下就可制成。就是这个在平房住宅前常见的冰灯让任仲夷突发灵感——能否搞个冰灯游园会?

  据知情人介绍,时值三年自然灾害,群众的物质生活匮乏。任仲夷经常思考如何让群众的精神生活充实一些。游园会如果能吸引“猫冬”的市民走出家门,既可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扭转公园“半年闲”的局面。有了这个想法,任仲夷等市领导还回家试验制作了简易冰灯。

  任仲夷(中)和冰灯施工组织领导者、哈尔滨市市建设局副局长刘作田(右)在第二届冰灯会现场。照片摘自王景富《冰雪文化大观》一书

  春节前,哈尔滨市建设局副局长刘作田接到任务:如果可行,立即在兆麟公园赶制冰灯,迎接元宵节。时间紧,任务新,刘作田和同事们驿马星动,常常奋战至凌晨一两点钟。

  “那时由于半年闲,园林工人都在家休息。紧急集合后,大家分头行动。水桶、面盆和一些模具都派上用场,冻一个冰罩需要三个小时。四天四夜后,完成冰罩千余盏。接着,里面安上灯泡或蜡烛,再在外面上色、画画、贴对子,总之想整得艺术一些。”刘作田回忆道。他们还请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几个学生用天然雪在兆麟公园小南岛塑了个大象,这个哈尔滨现代冰雪文化史上的第一座雪塑取义“万象更新”。他们还与一家冷藏库联系,制作了几个1米多高的冰花,放在小南岛。

  冰灯游园会盲人也来摸灯

  经过几天紧张的筹备,哈尔滨冰灯于2月7日(农历正月十四)夜正式对外展出,名曰“灯节‘冰灯’游园会”。消息传开,全城轰动,出现了“满城呼唤看冰灯,笑语连街飞迸”的万人空巷的隆重场面。原定展期3天,因游人太多,又延期3天,共接待本埠游人20万,约占哈尔滨人口的十分之一。

  横空出世的冰灯终于显露出了魅力。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评价说:“冰灯游园会能发动群众出户活动,证明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这是哈尔滨,也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的冰灯游园活动。它完成了哈尔滨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跨越,为现代冰灯艺术的出现拉开了帷幕,填补了中国冰雪文化史的空白。

  很多人今天回忆首届冰灯游园会时,都用了“万人空巷”这个词。大人5分,小孩3分,市民买了票就急着入园,想对新生事物一睹为快。由于人多,等待检票的人群甚至直接往门里涌去。为了安全,兆麟公园管理人员只能放行。“当时公园半年闲,冬季基本没有活动。冰灯游园会是冬天里的新鲜事物,游人把门都挤坏了,甚至出现了家人带着盲人来摸灯的奇观。”刘作田说。

  就是赔钱也应该干

  从采用自来水冻冰到在松花江取冰,从原始冰壳到各式冰雕,从蜡烛灯泡兼用到全部用上电光源,从里照到借用舞台外照技术……冰灯游园会逐年进步。

  内容要出新,成本要节省。市建设局的机关干部都参加过义务劳动。第二届时,冰块从江中取出后,干部和职工们就将冰块从九站公园江边拖到兆麟公园北门。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女秘书丁淑香,还不慎跌倒磕掉了一颗牙——城建人对冰灯的付出可见一斑。随着用冰量越来越大,才改为用汽车运输。

  新生事物难免要遭受质疑。1964年底,第三届游园会工地迎来了一个调查组。原来,在一次省委扩大会议上,有反对者提意见说:两个月后天气一暖冰灯就全化了,冰灯游园会劳民伤财。为此,省里派了这个调查组,由建设厅一位副厅长带队。这位副厅长调查后对刘作田说:“老刘啊,别说冰灯不赔钱,就是赔钱也应该干,这是调动群众情绪的积极因素。”任仲夷也安慰道:“老刘,不要紧,让别人调查吧。”欧阳钦听说有人否定冰灯,就明确表态冰灯要继续搞下去。调查最后不了了之。

  这四届均未在施工前召开动员大会,城建局方面也低调执行任务。刘作田分析说,由于是新生事物,上级担心持异议者形成阻力。任仲夷还为冰灯提出八字方针:政治、艺术、经济、安全。他尤其强调方向要正确。所以,抗美援朝、原子弹爆炸成功等在冰灯中都有反映。城建局下属部门也各显其能,在兆麟公园内划地制灯,题材多来自自身业务。第三届开始,市轻工业局将产品制成冰景,还展示实物,具有一定广告效应。银行宣传节约和理财,交警宣传安全出行,冰灯内容逐年丰富。在一次全国城建会议上,刘作田向同仁们作冰灯专题发言,与会者纷纷表示不可思议。听说水慢慢冻结时,鱼最后挣扎的姿态凝固时动感十足,很多人都想到哈尔滨一睹鲤鱼冰花。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在举办了四届后,由于文革而被迫中断。哈尔滨冰灯这颗破土四年的艺术新芽受到冲击,销声匿迹12年。

  刘作田在多年后总结:当时还谈不上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发展冰雪产业,游园会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群众情绪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新生事物是有生命力的,一旦为群众掌握就所向无敌。”在中断10多年后,1979年重新开园的冰灯就印证了这一点。

  光影传奇:亮到地球另一边

  哈尔滨冰灯“繁衍”

  满园五光十色他乡流光溢彩

  1979年,用1000立方米冰造的哈尔滨冰灯重又点亮,这是第五届。新一届的冰灯,题材范围因逐渐打破了“突出政治”、“突出思想性”的框框而有所拓宽,艺术水平也有了提高,有了《天鹅展翅》、《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等取材于现代和神话的冰雕,有了孔雀开屏冰花坛,且雕刻得晶莹纤巧,栩栩如生。中国第一个冰滑梯——两米多高的大象滑梯也于1979年诞生。

  兆麟公园是哈尔滨冰灯艺术的策源地,也是世界上举办时间最早、游人最多、影响最大的露天冰灯艺术的展出地,从1963年起,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2年外,驻足在兆麟公园里的许多冰灯艺术品都载入了冰灯艺术史册。

  资料片

  哈尔滨的冰雪艺术也未止步冰城。智慧、开放的哈尔滨人不断将冰雪艺术展示给世界。尤其是冰灯,以神奇吸引着全球目光,从而以一种“走出去”的方式宣传哈尔滨。

  冰灯是哈尔滨冰雪文化的象征。1988年2月5日,哈尔滨冰灯漂洋过海,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市展出。在这个友好城市的亮相,是哈尔滨冰灯首次海外之旅。《红楼梦》、《西厢记》、大熊猫等120件冰景以东方文化的魅力惊煞游人。正在此间与会的第三届世界北方城市会议的11国官员闻讯而至。面对哈尔滨冰灯,同样有着冰雪产业“野心”的24个城市市长发出“举世无双”的赞叹。

  从此,哈尔滨冰灯开始远渡重洋演绎哈尔滨人的智慧,从而让更多外国人有了了解哈尔滨的机会。家门口,大夏天,那些当地人超越时空的限制,欣赏起来自东方的奇迹。20年来,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数十个国家的看客领略了冰灯的寒光素影与万紫千红。

  北国园林艺术点燃冰雪激情

  哈尔滨冰灯在国内外展出的次数越来越多,哈尔滨冰灯的星星之火,早已成为燎原之势,哈尔滨冰灯已照遍了祖国的万里河山,而且它还跋山涉水,漂洋过海,照亮了世界六大洲。冰灯游园会不仅是展示冰灯艺术的圣殿,还是组织冰雕竞技的赛场,群众冰雕比赛、国际冰雕比赛等多种冰雕比赛都在这里举行,冰灯施工和冰雕比赛的举行使冰灯会成了培养冰灯艺术人才的摇篮。

  冰灯会还举行了许多届的冰雪节开幕式和冰上婚礼仪式。

  伴随着冰灯的出国,是冰灯人才的输出。流传在我国北方的冰雪园林景观点燃了冰雪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那些艺术家带去了创意和技艺,在当地取水为冰,雕冰布展。去年11月16日至今年1月6日,哈尔滨冰灯第5次在美国登陆,并创下参观人数的新纪录。哈尔滨“冰灯展”已成为奥兰多、达拉斯、纳什维尔等美国重镇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每年可吸引近50万美国人参观,门票收入达1000余万美元。在钞票到手的同时,冰灯似乎有着更深刻的意义——那些金发碧眼的参观者在啧啧称赞时,地球的另一端也留下了冰灯的故乡——哈尔滨的名字。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