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冰雪节与一座魅力城市的成长——追梦
2008-04-09 16:03:1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樊金钢摄 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9日讯 冰城之舞专题寄语

  包临轩

  冰城哈尔滨,因连办二十余届冰雪节而驰誉世界。

  这是一座因拥有一个神奇的冰雪之梦而终于焕发出无穷魅力的城市。

  25年前,一个叫邹得鲤的哈尔滨人,他的奇妙创意点燃了这个高纬度城市以冰雪特色跻身世界名城的梦想。

  想当初,这个梦想遥远得似乎无法企及,飘渺得近乎虚幻。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饱含激情的梦想之光是如此具有穿透力,她引领着我们穿越时光长廊,终于将我们带入今天梦幻般的现实。

  现如今,作为哈尔滨人,我们已经幸福快乐地生活和沉醉在这个冬天的童话世界中。

  现如今,这座冰魂雪魄的城市,已然成为世界各地无数人的一个向往,一个梦。

  想想吧,一个价值连城的梦想!

  因为这个梦想,躺在松花江面上的大片坚冰,终于站立起来,走到岸上,矗起一座座晶莹剔透、风情万种的冰建筑群。

  因为这个梦想,静卧在黑土地上的皑皑白雪,鸽子般纷纷起飞,排列出冰清玉洁、千姿百态的雪雕群落。

  因为这个梦想,春节期间摆放在普通市民家门口的一小盏自制的简易冰灯,演化为遍布大街小巷的璀璨晶莹的星群的海洋。

  因为这个梦想,飘舞在中央大街上的雪花,成了一道被万分珍惜与呵护的胜景,她辉映着绵延于大街两边争奇斗艳的欧式建筑,诉说着冰雪之城的追忆和情怀。

  假如没有这个梦想,哈尔滨将会怎样?

  所以让我们感谢冰雪节吧,是它,一路引领冰的精灵,雪的精魂,升起于城市这个超级舞台并翩翩起舞,从此开启了一场永不落幕的冰雪之舞,更奏出了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自然与文明的和谐交响。

  在曼妙的和弦中,冰城之舞一发不可收并且声名鹊起。

  一个追梦者终于使梦成真的魅力传奇,一个以哈尔滨为主角的美轮美奂的冬天的童话,正在讲述,并将继续讲述下去。

  A篇追梦

  一个人的创意点燃一个城市的冰雪梦想:邹得鲤穿越风霜冰雪不老

  三月的哈尔滨,冰雪初融。

  行色匆匆的人群之中不会有多少人留意到冰雪悄然无声的谢幕,可是却有一双眼睛,始终执著在冰雪的世界之中。回眸过往,就是这双眼睛,在25年前,看到了冰雪之魅,一纸建议催生了冰雪节,也使哈尔滨的现代冰雪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年过古稀的邹得鲤老人——哈尔滨市创设冰雪节活动的最早建议者,平凡的身影经常会淹没在人潮的熙熙攘攘之中,但他却将是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历程中永恒的冰雪记忆。

  节点一:只待东风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呼唤通过一个节庆来进行整合与提升

  当冰雪沉睡时,覆盖在土地上的坚硬与轻盈,只是静静而眠,最终融入春的怀抱。

  可冰雪的真正性情怎会甘于这种无言的结局,她真正的生命力就在冬日被唤醒,白色的她需要有一个折射光芒的介质,开始她多姿多彩的未来,开始她最美丽的绽放。——编者

  上世纪80年代初,举办节庆对很多城市来说仍显陌生。但哈尔滨在不知不觉中已具备了举办冰雪节的基础条件。

  政治思想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初,哈尔滨市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积极清“左”除“右”,解放思想,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战略具体化。在思想路线上,哈尔滨提出鼓励“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人们逐渐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

  冰雪文化条件。哈尔滨冰雪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冰灯游园会。1963年哈尔滨便举办冰灯游园会,虽在文革时期一度中断,但改革开放后冰灯一年更比一年好,不仅技术进步,内容上也逐渐淡化政治色彩,力求贴近群众生活和增加互动性。同时,冰灯逐步走出城门,走出国门。这都呼唤一个节庆来进行整合与提升。

  地理自然条件。哈尔滨每年有4个月的结冰期,且瑞雪飘飘。每到冬季,许多没见过冰雪的游人纷至沓来。邹得鲤由于业务原因,频繁接待港澳台游客和东南亚、日本等外宾,对此感触更深。

  节点二:有心插柳

  哈尔滨应利用特殊的冰雪文化资源创造城市发展的辉煌

  哈尔滨的冰雪是幸运的,邹得鲤,充当了释放她美丽的那个介质。虽然冰雪无语,不善言辞,他却让世界认识到冰雪之魅,虽然冰雪纯粹,一尘不染,他却让人们见识到冰雪之炫。哈尔滨的冰雪因为他,有了自己的期盼,哈尔滨也因为冰雪,有了更辉煌的的展望。——编者

  在邹得鲤的记忆里,冰天雪地里,外地游客打滚、又跑又唱又跳、让回室内也不回的事情发生过无数次。巨大的旅游差异性,启发了邹得鲤:如果利用冰雪优势促进哈尔滨的旅游观光、经贸往来、文化建设,必将加快哈尔滨发展的步伐。

  1983年,邹得鲤任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处长。独特的业务经历让他对哈尔滨有了更多的思考。“哈尔滨是国内现代冰雪文化的发祥地,最早大规模开展冰灯等冰雪文化活动。这对中外游客有强烈吸引力。哈尔滨的冰雪活动是引领中国冰雪文化的一面旗帜,也应是哈尔滨经济强有力的增长点。哈尔滨应该利用这种特殊文化资源创造城市发展的辉煌,我于是有了提出冰雪节建议的念头。”邹得鲤挥舞着手势回忆道。

  邹得鲤回忆当年。

  1983年10月19日,哈尔滨市委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报告。邹得鲤在《关于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中发出首倡:“要进一步开发我市具有北国风光特色的观光旅游项目,冰灯雪景、冰上活动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建议把冰灯游园会办成具有国际性的哈尔滨之冬冰雪节,以吸引更多海内外游人。”尽管未涉及雪上活动,这个报告也足以载入史册。

  节点三:好事多磨

  冰雪节“节”“月”过招胶着难解

  冰雪的成长之途,是一个仔细雕琢的过程。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冰雕雪塑,每一刀都要小心,每一铲都要谨慎,可恰恰在琢磨的过程中,也许就会错过许多的灵感,也许也会有思想的起伏。所以冰雪的盛典又怎能单单是“节日”的争论?观点的碰撞,让冰雪节这三个字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编者

  哈尔滨市委同意此建议,并在文件中予以转发。然而这只是一个貌似顺利的开始,其后的戏剧性变故让踌躇满志的首倡者体会了好事多磨的含义。1984年7月,邹得鲤向宣传部一位副部长提及办节。对方看也没看,将材料推了回去,说:你搞这玩意儿干啥?!

  不久,事情有了转机。于为任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部长。在他的支持下,邹得鲤连夜起草了《关于举办哈尔滨之冬冰雪节的建议方案》。在这份2000多字的可操作方案中,提出了关于节日名称、活动内容、组织领导、经费来源等最初设想。

  《建议方案》经在哈的市委常委们讨论后,无异议。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王钊批示:“此建议似可行,请姚伟声同志(时任市委秘书长)转告市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几天后的论证会上,大家一致赞成创办冰雪节。

  但一些棘手问题接踵而至。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举行全市大规模冬季运动会,而且已经公之于众。这增加了举办冰雪节的难度。还有人说,要设节日,必须经立法部门市人大通过。但面对举办节庆这样的新事物,人大有关领导不同意。各方意见无法统一,争论持续了20多天。

  面对赞成和反对的分歧,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以书面报告形式请示省委省政府。省委副秘书长曲绍文批示:“同意哈市举办冰雪节。”省政府也口头答复,此事应由哈市自定。

  时值1984年11月末,初冬,冰清雪白。“我非常着急,急得直蹦。”邹得鲤回忆说。不料节外又生枝。

  11月31日,哈尔滨市常务副市长李乃主持召开冰灯游园会设计方案审查会。次日媒体报道的内容是游园会还是冰雪节?如果是前者,办节将化为泡影。思虑到这一层,邹得鲤于是和市政府有关人士商定,在是否办节未确定之前,先用“冰雪节活动月”的提法,到时进退有利。孰料,市里某权威媒体一版次日刊发消息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明年元月为冰雪活动月……但鉴于这项活动是个新事物,没有经验,明年1月先以冰雪活动月试行,待取得经验后再正式作出决议。”不同意办节的舆论开始形成——差就差在少了一个“节”字。

  节点四:柳暗花明

  省委书记一锤定音梦成真

  冰雕雪塑,如果能被称为艺术品,不单要刀法细致精准,更重要的是要有张扬的生命力。靠什么?那就要靠大胆的设计与开拓的思想。当许多人都以为冰雪办节是不切实际的哗众取宠时,还有一大群像邹得鲤这样的追梦人,把梦照进现实。——编者

  对于冰雪节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每年搞冰灯游园会,政府要搭进10多万。再搞冰雪节,没那么多钱。

  此时,急需一个权威的声音表态。历史选择了李力安。邹得鲤回忆说,当时他贸然致电省委督办检查室,打听省委书记李力安对哈尔滨举办冰雪节的意见。很快,邹得鲤得到答复:“昨天早晨,力安告诉秘书,同意哈尔滨创办冰雪节。”

  年终岁尾,柳暗花明。喜讯迅即传开。

  12月20日上午,哈尔滨宾馆(现马迭尔宾馆),多家媒体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1985年开始,每年1月5日为哈尔滨冰雪节,1月为冰雪节活动月。

  这样,哈尔滨冰雪节排除种种阻力艰难诞生。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