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三十年回望:"三十六棚""十八拐"前世今生
2008-04-10 09:15:3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苏强 陈宝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离“三十六棚”原址不到一站地远,爱建社区高层住宅拔地而起,是近年来哈尔滨市的高档小区之一。

  老哈尔滨人还记得,经纬街与经纬十二道街附近的居民区是在“三十六棚”原址上建成的。30年前,住宅楼建成后,因房屋质量好、服务设施齐全,成为当时哈尔滨市最好的民宅。

  东北网4月9日讯 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改造建设的目标集中锁定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危倒房、棚户区,那时的住宅建设过程就是对棚户区的改造过程。1978年,市政府启动对道里区的“三十六棚”、道外区“十八拐”等多处危房区的拆迁工程,由此也拉开了哈市棚户区改造的序幕。

  1978年,“三十六棚”上盖起了“红眼楼”

  小胡同,三尺宽,

  坑坑洼洼在中间。

  白天走路总绊脚,

  晚上睡觉心胆寒。

  霹雳一声震天响,

  36棚百姓笑开颜。

  …………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提起当年“三十六棚”改造的情景,许多老住户还能非常熟练地背出这首顺口溜。言谈间,流露着喜悦和自豪,让人感到那场变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曾经的“三十六棚”,现在是经纬街与经纬十二道街交叉口的一片居民小区。之所以得名“三十六棚”,是由于100多年前俄国人在修建中东铁路时,这里建了许多供劳工们居住“人”字形的棚子,前后6排,每排6个,共有36个大窝棚。解放后这里又修建了公共厕所和污水窖,埋设了自来水管道,居住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住户越来越多,私接滥建的棚户面积越增越大,最终达到了2.5万多平方米。在这片杂乱的居民区内,大大小小的胡同数不清,大胡同里套着小胡同,初来乍到的人根本找不着道。由于年久失修,很多房屋已下陷成地窖式房子,屋檐紧挨地面,甚至迈步即可上房。冬天冰雪锁路,夏天满地泥泞。特别是一到雨雪天,许多人家泡在泥水里,堪称哈尔滨的一个“贫民窟”。

  1978年,政府开始动工改造“三十六棚”。由铁路、建设和房产部门共同筹集资金。

  哈尔滨市房产管理局退休干部杜修家同志参与了这一工程。他介绍,“三十六棚”改造是改革开放后哈市确定的第一个危房改造工程,在此之前居民楼都是一栋一栋地建,像这样整体大面积地改造还是首次。整个改造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进展飞快,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并交付使用。到1988年工程全部竣工。改造后的住宅采用了行列式和自由混合式布局,每个街坊的墙面质感和色彩及装饰,都别具特色。中部住宅5至6层,东部主要是框架轻板结构,西部7至9层。

  住上崭新的楼房后,平均每户居民家的建筑面积由拆除前的23平方米,增加到46.6平方米。更让居民们高兴的是,规划建设中既考虑了改善居住条件,又考虑了增加配套市政设施,新建小区内设有集中采暖锅炉房,室内均设有上、下水、暖气等设施。

  “别看这些房子论面积与现在没法比,可在当时已经相当不错了,有些市领导的房子才30多平方米!”杜老感叹说。

  由破烂不堪的棚户区,摇身一变成为了当时哈市闻名的高档住宅区,“三十六棚”一下出了名。一些市民特意赶来参观,那些住上了楼房、用上了暖气的动迁户们也非常自豪,张灯结彩,如同过年。

  3月26日傍晚,记者来到了经纬街与经纬十二道街交叉口的这个居民小区。十几栋红砖楼静静矗立在夜色中,许多开设在一楼的商铺、酒店内灯火通明,空中弥散着诱人的香气,一些老人正在小区内三两结伙悠然散步……眼前情景,让人很难把它与当年那个破败不堪的棚户区联系在一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30年前哈尔滨城建史上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已经深深地印在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戴玉芝:动迁之前兴奋得睡不着觉

  26日,在“三十六棚新区”的庭院里,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75岁的戴玉芝老大娘。戴大娘说,她当时是居委会主任,现在所居住的一号楼,就是当年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中最早建成的那栋。

  30年前,当那场令全市瞩目的大改造开始时,戴玉芝已在这片棚户区里生活十几年。1958年,25岁的戴玉芝从双城市来哈尔滨市,开始时她家租“三十六棚”的小平房住,后来房主搬走,她将平房买下。在这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内,虽然条件很差,日子艰苦,但她却很少抱怨,觉得能在大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地方安居也知足了。因此,1978年,当听到市政府要对这里进行拆迁改造的消息时,她和邻居们都激动得睡不着了:咱们真要住上楼房了吗?

  那些天里,戴大娘作为居委会主任还参与了组织动迁和核实回迁面积等工作。她们一家人带头搬出了低矮破旧的平房,施工期间,她还常和邻居们赶到工地看进度。当年9月,一号楼就竣工。那时她家有五个孩子,总共七口人,但三个孩子下乡了,分房的时候就按四口人给定面积,一分钱也不用交。有的人为了住得高看得远选择了五层,而戴大娘为了居委会工作方便,选择了二层的一个两屋一厨的房间,37平方米。后来三个返城回来的孩子抱怨说,当时要是不走的话分到更大的房子该多好,戴大娘说:这(37平方米)已经不小了,比棚户强一百倍!

  第一次住进楼房的感觉真好呀,因为那时这一带除车辆厂文化宫外全是小平房,新建的居民楼非常显眼,许多附近居民都赶过来看,搬家当天戴玉芝一家人还特意去小饭店庆祝了一下。双城的亲戚来看望她时个个都很羡慕,都说她真有福,能住上这么大的楼房。

  戴玉芝(左)说:“30年前刚住进楼房时感觉可好了。”

  记者随戴大娘来到了“三十六棚”最早建成的一号楼内。历经三十年风雨,这栋曾是哈尔滨市最好的居民楼此时已进入了暮年。通过严重损坏的木质结构楼门走了进去,楼内的墙皮多处发生脱落,许多电线裸露在外,墙角结着一层层的蜘蛛网,多个楼梯间玻璃窗户被打破,用塑料布包住,水泥楼梯由于多年的踩踏也变得凹凸不平。在二楼戴大娘家中,两米多长的过道连接着厕所、厨房及两个房间,厕所只有不到四平方米,老式的木头窗户不合时宜。

 

  戴玉芝家的厨房显得有些逼仄。

  戴大娘却很自豪地说,这房子质量相当好了,别看这房子现在看着旧一些,但隔音防潮而且还很保暖,住了近三十年了,除了刷刷油漆外基本没有做太大的改动,住棚户区时用的木床、木柜、收音机一直留到现在也没有舍得扔。

  近两年,小区周围崛起了许多现代化的高楼,“三十六棚新区”的楼群正显得越来越矮,几乎被湮没了,但许多老住户还是喜欢住在这里,觉得挺舒适。戴大娘说:前一阵子听说这里也要拆迁改造,后来又没信儿了,我今年都七十多岁了,也许还能有机会再住一次新房呢!

  “三十六棚”原址不到一站地远,爱建社区高层住宅拔地而起,是近年来哈尔滨市的高档小区之一。

  烧煤烧柴的“十八拐”楼房,曾令人羡慕

  十八拐,十八拐,房子小,屋子矮,胖人一个进不去,雨天屋里水漂鞋。这是30年前哈尔滨市老道外棚户区十八拐的真实写照。

  作为哈尔滨市第一批棚户区改造试点,1978年,这个位于道外区长春街与北七道街交叉口处的棚户区也进行了拆迁改造。当年9月份“十八拐”第一期5400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楼正式投入使用,其建设时间只有一百天,被称为“百日工程”。

  相比“三十六棚”,这里工程建设明显仓促,房屋质量也很粗糙,没有集中供热,没有分户水表,这都为后来的居住生活带来了诸多麻烦。

  74岁的宫义老大爷是当地的老住户,也是“十八拐”周遭变化的亲历者。他1954年住进了“十八拐”棚户区,后来又搬进了建成的楼房里。

  提起当年棚户区,宫大爷说,那时四周的环境真是差:旱厕挨着窗边,从胡同这边走到那边得拐18个弯。1978年,听说要改造盖楼,大家都非常高兴,当时建成的一期民房有28平方米到32平方米不等的房间,宫大爷选择了三楼的28平方米房间,其两个屋都向着南面。宫义的老伴邵桂芝说:“住进新楼后,周围的居民那个羡慕呀,经常有一些亲戚、朋友和同事来家里参观。”这让夫妻两人心里美滋滋的。

  现在的“十八拐”居民区。

  由于楼里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居民们都要烧煤烧柴取暖,住惯了棚户区的居民们根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可这一烧就是三十年,现在他们的楼下还留有成排的棚子用来存放燃煤和木柈,这里也成了哈市城区内少有的靠烧煤柈取暖的居民楼之一。由于没有分户水表,自来水公司为了收费方便,每天只给供两个小时的水,早6时30分至7时30分,晚5时至6时,居民家都要准备多个桶和盆用来储水,早晚还要定点接水,三十年如一日,实在不方便。

  “十八拐”楼房里,和许多居民一样,宫义烧煤取暖。

  近几年来,周围的棚户区相继拆迁,一座座新式住宅楼拔地而起,看着人家都住上了“五全”房子,老两口就只有羡慕的份了。宫义说,每年冬天取暖都要烧掉两吨煤,年轻时还行,现在岁数大了,也没有力气了,前年运煤时还把腰给闪了,现在他们就希望这供热问题能早点解决。

  两屋一厨曾经的梦

  刘中山

  1978年9月30日,写入了哈尔滨历史大事记。这一天,“三十六棚”和“十八拐”第一期住宅改造工程提前40天竣工交付使用,189户居民搬进新居。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30年前建成的“三十六棚”和“十八拐”新区,是哈尔滨市最好的住宅区,令多少个家庭心生向往。我们还可以设想,在那样的年代,如果问起:你的家庭梦想是什么?很多人会回答:两屋一厨。而那时的两屋一厨不过是区区的三十几米。而如今,30年前最好的新区,也许已经再次进入了改造的倒计时。

  30年,来路匆匆,我们一路向前,向前。然而当我们停下来、回转身,突然发现:那个曾经的梦想,竟然真真切切地留在了我们的身后。看一看高楼林立的都市,再想一想并不遥远的30年前,变化,还何需多言。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