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去年购销平淡粮价下滑 我省粮食流通如何更顺畅
2008-04-15 09:58:3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付立中 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5日讯 去岁,粮食市场风云突变,粮食购销平淡,粮价一路下滑,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体系弱势凸显。到“十一五”末,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预计将登500亿公斤台阶,商品量将大幅增加。

  粮食流通一度受阻

  保护粮农利益,让农民生产的粮食顺畅卖出,而且能卖上好价钱,一直是我们这个产粮大省一个课题。从2004年黑龙江省全面实行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以来,到2006年的3年中,黑龙江省没有出现农民憋粮的情况。尤其2006年粮食市场比较热,省内外粮商收购活跃,农民的余粮在短时间内就基本销售完毕,而且农民卖粮收入增加:与2005年粮食收购期比,农民手中的玉米每公斤多卖0.18元,大豆每公斤多卖0.14元,农民卖粮收入大约增加22.9亿元。

  如果说2006年的粮食收购销期是温暖而充满生机的春天,那么2007年则是寒冷而令人深思的冬天。2007年,黑龙江省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中的两大品种,即玉米和水稻市场平淡,购销不旺,价格一直低迷,销售速度明显缓慢。2007年秋季玉米刚上市时市场收购价格一度较高,当时全省平均价格约为1.20元/公斤,但好景不长,此后玉米价格就一路下滑。水稻则是低开低走,价格一直走低,一公斤水稻收购价格与2006年同比下降1角钱左右。直到今年3月,两大品种的价格才逐渐恢复过来,与上年同期持平。往年春节前后出现的卖粮高峰,在2007年并不明显。据统计,2008年春节前,全省农民水稻销售75亿公斤,占商品量的59.6%;玉米销售60亿公斤,占商品量的49.4%。而在2007年春节前,水稻销售比例为66.7%,玉米为71.8%。

  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除了少部分急等变现的农民忍痛卖粮,大多数农民都在长时间观望市场,盼着价格升高。宾县新甸镇玉泉村村民高玉金家里种了50多亩玉米,2007年他又迎来一个丰收年,收获了2万多公斤玉米。3月11日,面对记者,他说,去年秋天以来玉米价格一直不稳,前期还比较高,后期一直在下降,现在他家的玉米只卖出了1/5,其余的都准备等着价格回升时再卖。五常市小山子镇胜远村村支书周书岐介绍说,前几年,当地水稻不愁卖,只要新粮打下来,粮商就会络绎不绝的找上门来,但是从去年开始,这种情况完全逆转了。现在进村收粮的车少之又少,好不容易盼来一台收粮的车,也都是货比三家之后再反复压价;所以,农民的粮食很难变现。

  企业到农民的连锁反应

  追根溯源,2007年之所以一度出现农民卖粮难,根源在于粮食的流通渠道受阻,即粮食购销企业先出现“滞销”,随后连锁反应到农民。

  2007年年初以来,国内物价指数持续偏高,国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措施。这种调整被业内人士形象的比喻为“关上了两个门”:第一个门是国门,即停止玉米出口;第二个门是厂门,一些玉米精深加工业的上马受到限制。与此同时,一些粮食品种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全国粮食总产连续4年丰收,2007年粮食产量超过5000亿公斤,部分品种的粮食供求矛盾因此得到了缓解。全国玉米总产与2006年持平,玉米供求处在基本平衡的状态;国内稻米近3年略有增产,使供给偏强。

  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使省外粮商到黑龙江省采购粮食的观望心理增强,因此前期采购量较少。即使有粮商收购也主要以即收、即加、即走为主,大量采购储存的不多。这样,省内粮食购销企业的合作客户明显减少,其粮食销路也受到了阻碍。

  其实早在2006年省内一些粮食企业就出现了粮食滞销现象。省粮食局副局长肖培尧分析说,2006年粮食收购前期,粮食市场比较热,收购价格也偏高,一些粮食加工和贸易企业入市积极,相继收购了大量的玉米和水稻。但好景不长,随着市场形势的急转直下,粮价也降了下来,一些企业的粮食销售步伐越来越慢,以致造成粮食积压,企业亏损。当时全省大约积压了数十亿公斤玉米,既使一个中等粮食企业的亏损额也有几百万。这难免影响了2007年粮食收购的正常进行。

  2007年秋粮上市后,由于担心亏损,多数粮食企业不敢贸然入市收粮。除此之外,企业还受到了资金的困扰。由于粮食积压,一些企业没有还清上年的贷款,因此无力继续贷款。企业缺少粮食收购资金,粮食收购量自然也会减少。汤原县一家大型粮食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积压了4万吨2006年收购的水稻,2007年贷款就更困难,而且当年贷款利率一再增加,这对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吸取2006年的教训,2007年企业入市收粮时特别谨慎。

  铁路运力紧张仍然是制约粮食流通的老大难问题。黑龙江省粮食外运主要通过铁路,铁路外运量约占粮食外运总量的90%。尽管铁路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增加粮食外运能力,但由于黑龙江省位于全国铁路网的末梢,到南方粮食主销区运距长、运费高,受铁路运用车不足的影响,铁路外运特别紧张,铁路运输请配车兑现率一般只有34%左右。

  此外,由于农业受灾,生产资料涨幅比较大,农民的种粮成本随之提高,因此农民对粮价的期望值也比较高,粮食惜售心理强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卖粮的进度。

  强化流通迫在眉睫

  黑龙江省农民2007年度粮食销售速度缓慢、价格不高的情况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8年春节前后,国家曾先后派出4个调研组来黑龙江省了解农民卖粮情况,经过黑龙江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对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水稻最低收购价、临时储备玉米收购、水稻出省运费补贴、提高最低收购价价格水平等十几项政策措施。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2008年春节之后,黑龙江省农民卖粮难问题逐渐得到缓解。目前,农民手中余粮已销售近90%。这让全省粮食系统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肖培尧说,这种轻松是暂时的。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已将黑龙江省确定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将重点建设松嫩平原专用玉米生产优势区、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优势区和三江平原水稻优势区。黑龙江省的粮食特别是水稻和玉米的生产总量将稳定增长,按正常年景预计,2008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将登上400亿公斤的台阶,商品量将增加到290亿公斤。到“十一五”末,全省粮食总产量将达500亿公斤。这意味着让农民生产的粮食顺畅销售,提高黑龙江省粮食资源整体效益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加快发展壮大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产业已是迫在眉睫。

  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愈来愈突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也愈来愈大。肖培尧建议国家帮助黑龙江省拓宽粮食销售渠道,稳定市场粮食价格。把黑龙江省玉米纳入国家最低收购价范围;提高黑龙江省水稻最低收购价水平;对未能纳入国家最低收购价范围的重点粮食品种,在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较多时,由国家及时采取收购中央储备和临时国家储备粮等有效措施,调节供求,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

  张赋认为,应积极争取国家大力扶持粮食购销企业,使其更好的发挥“蓄水池”作用,如适当延长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期限,将现行6-9个月的贷款期限延长至一年,使粮食购销经营期与粮食生产期同步;应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确定适当规模的合理周转库存,并给予储存费用和贷款利息补贴,并对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

  另据预算,我国的粮食在收、运、储、销等环节的损失率至少为10%,年损失总量近五千万吨。如果粮食系统具有现代化的物流运作体系,就能大幅度地减少损耗、增加盈利。因此,应重点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房、场地、铁路专用线等资源条件为依托,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粮食集散、发运、质量检测、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等服务功能,提高粮食流通运转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林长平建议,国家应支持黑龙江省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增加收储网点,扩大粮食收储、干燥能力。并对黑龙江省粮食铁路运输给予重点支持。

  省粮食局农村处处长吕朝文建议,国家调控政策应对黑龙江省区别对待,支持黑龙江省适当增加粮食加工大项目,扩大粮食产地加工,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应对黑龙江省粮食精深加工业发展给予专项投资、银行贷款、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而农民则应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产后减损等各个环节保证粮食质量,并改变一季卖粮的传统观念,做好长期卖粮的准备。

  流通受阻并非偶然

  采访中,众多有识之士一致认为,2007年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不畅并不偶然,而是黑龙江省粮食流通多年积累的难题所致,从中也显露出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体系的薄弱之处:即粮食流通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整体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不高。

  2007年12月,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在黑龙江省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林长平说,这项政策的启动表明,因为其它的一些粮食销售渠道都不通畅,所以农民只能将粮食卖给国家。现在农民的粮食销售缺乏有效的组织,农民多是消极被动的在家里坐等粮商,一旦粮商不来,农民的粮食就压在了手里。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实行的一种惠民政策,它是粮农的最后一道防线,能让粮农保本经营。如果农民有更多的卖粮渠道,可能会卖上更好的价钱。

  省粮食局副局长张赋忧虑的说,近几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一年上一个台阶,但粮食收储设施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跟上。据粮食部门统计,作为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的主渠道,黑龙江省共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600户,其有效仓容总量为138亿公斤,其中1998年以前建设的占总仓容的52%。从仓容分布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大部分仓房老化、陈旧,有些仓房因年久失修,已接近报废,每年全省报废的仓容大约有2.5亿公斤。尤其是建于1984年以前的平房仓,已普遍出现基础下沉、墙壁裂缝、屋盖破漏等问题,给储粮安全带来隐患。另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烘干设备也已老化。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有烘干设备587台(套),其中2000年以前建造的占59%,这其中已有很多处于待报废和需大修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收储能力显然不足。

  一直在基层忙着收购水稻的林长平介绍说,农垦建三江地区是黑龙江省的水稻主产区,从2000年至今,其水稻产量增幅达60%,但其粮库数量却增加不多,目前其最大收储能力只占总需求量的35%。

  受自然条件限制,黑龙江省粮食是一季生产、常年购销,粮食产销周期长。因此,每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都有部分粮食要跨年度经营,这样企业很难做到当年收购的新粮全部出库销售,当年全部结清贷款本息。特别是在2007年粮食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一些粮食经营企业出现了亏损,这样必然增加粮食企业的经营和农发行贷款风险。

  2007年粮食流通不畅也暴露出黑龙江省粮食加工能力的欠缺。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加工转化率不到45%。以玉米为例,2007年销往省外的玉米原粮多达81.5亿公斤,占玉米商品量的69%。大量的原粮出省销售,不仅不能增加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总体效益,而且加大了铁路运输的压力。

  黑龙江省的粮食企业,尤其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2007年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张赋评价说,目前正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还不到位,研究、判断和驾驭粮食市场的能力仍然比较弱。2006年,一些企业盲目抢购粮源,导致亏损,有的甚至将3年的积累都赔了进去。可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强筋壮骨、做大做强的任务尤为艰巨。

 

  肇源县新站镇新肇铁路战略粮食专用装车点,是黑龙江省最大的粮食专用装车点,日发运玉米、水稻和高粱等商品粮3600吨。图为工人们正在往火车上装运粮食。张东记者邵国良摄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