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首个盲人服务队3年间走进社区免费为居民按摩
2008-04-16 06:50:56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原 野 董艳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6日讯 他们是一群不幸的人,疾病夺走了他们眼前的光明,好心人和政府的帮助让他们重获生活的技能与勇气。曾经的痛苦经历,让他们更为珍惜美好的生活,更懂得回报,更知道感恩———从2005年起,省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341名盲人按摩学员,先后走进一些社区,为居民免费按摩。

  服务社区传承接力

  一人搭一人肩膀,昨天,一支穿着白大褂的“盲医”小分队排着这样的队形,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了南岗区文化园区,大爷、大妈们已早早在此等待。

  70岁的杜大娘来自道外区大方里社区,为她按摩的刘超习一搭手便知道:杜大娘的颈椎有毛病。一问,果然杜大娘颈部疼痛,有时手指发麻。杜大娘说,自己一大早便来了,社区里像她这样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很多,服务队的服务算到家了。

  北宣桥社区的张书记说,服务队每次来了连水都不喝一口,中午只吃自己带的饭。有的半身不遂下楼不便的居民,还可以预约上门服务。去年,服务队到文化园区按摩时,遇到了两个来自俄罗斯的旅行团,“老外”不由自主地也来体验,做完颈部按摩后,连称“哈拉少!哈拉少!”客人们还特地拍照留念。

  3年来,按摩学员们毕业了一批又一批,服务队的成员也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341名学员开展爱心接力服务,已为社区居民免费按摩两万余人次。

  回报行动源于感恩

  盲人按摩服务队的老队员黄宏海,现在已经自己在家开诊所了。

  黄宏海曾经是个熟练的汽车弱电修理工,一家三口生活无忧。2000年的一天,他视网膜突然脱落,三年间做了四次手术,最终仍没有摆脱双目失明的命运。

  曾经殷实的小家,变得家徒四壁。绝望的黄宏海整日捧着收音机发呆,想着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年迈的父母怕他出事,每天不离身地看着他;为了给爸爸治病,当时才两岁多的女儿夏天连冰棍都不要一根……周围邻居每家每月拿5元钱,自发地为黄宏海凑上生活费;女儿幼儿园的老师,也悄悄将大米和豆油送到家里。

  突然有一天,黄宏海在广播里听到了省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办盲人按摩课的消息,他马上到学校报了名。这里食宿费、教材费、学费全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以上专家亲自讲授中医穴位、按摩。从那时起,黄宏海的心里雪亮了。他说,如果没有周围邻居的照顾,没有政府免费培训按摩技能,自己恐怕早就家破人亡了。能够重新获得“光明”,咋能忘了回报社会呢。

  可以说,每个服务队队员,都是怀着和黄宏海一样的感恩之心走进社区的。

  相互鼓励笑对人生

  盲医反哺社会,赢得众人感谢,与此同时,也有个别人对此感到不理解。对此,他们总是一笑置之。

  服务队最初曾到某公园免费按摩,但公园的管理人员称要收费,令他们心中感到有些委屈。还有一次,队员们在社区服务,按摩后,大家都连称舒服。一名醉酒男子却说按疼了,并以侮辱性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他是自毁形象,咱们的服务很好。”队员们当时十分冷静,事后这样互相鼓励。

  服务队员黄宏海、刘志鹏、张红、赵志东、郭慧明,有时还到江边义务按摩。每次,黄宏海的父亲都一手拎着凳子,一手领着儿子,把黄宏海送到江边。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时候,曾经有个别人借口服务不满意,粗暴地把凳子踢飞。

  每年的四五月份到十月份,都是盲人按摩服务队下社区的“黄金季节”。如今又到了春暖花开时节,盲人队员的接力感恩行动,将继续传递,谱写出感人的乐章!

  学会感恩收获幸福董艳春

  被疾病夺去光明,他们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在得到周围好心人和政府救助的同时,他们更没有忘记———在感恩中反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父母,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尊敬老师,是学生对师长的感恩。回馈社会,是公民对社会的感恩。通过学习获得一技之长,341个盲人学员得以“自立”。他们没有心安理得地“享受”社会的给予,而是自愿回报社会、反哺社会。盲医们以自己灵巧有力的双手,实践着感恩行动,也收获着帮助他人的快乐。

  学会感恩,收获幸福。盲医们反哺社会,感动着所有施助与被助的人们,有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城市精神中的温馨、美好。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