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0日讯 一方面是动漫游戏产业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动漫游戏产业人才严重匮乏。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省动漫行业。
早在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成立之初,动漫专业人才稀缺、难以与企业需求对接等问题就已在入驻企业中凸显出来,并已开始制约企业的发展壮大。于是,许多企业都开始探寻人才瓶颈的突破口。基地内出现了“学校办到企业中,企业开进学校里”的现象。
“订单培养”人才需求的扎实后盾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动漫产业人才结构性不足。动漫基地积极引导企业,主动联系学校,使动漫人才在受到优质教育的同时更能站在市场的前沿。
记者在动漫基地见到哈尔滨市盛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于得水时,他正在和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副院长杨会春就动漫人才“订单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商谈。于得水说,他的企业在入驻基地之初,动漫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当他在人才市场和高校搜罗一圈后才发现,想要请到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动漫人才实在是困难之极。无奈中于得水只能选择了一些美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来进行二次培训,然而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却存在着周期长、风险大的问题,并且不是所有被培训的人都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一次培训下来真正能为企业服务的人才寥寥无几。
于得水开始将目光放到了与高校的合作对接上,省内多数的大专院校他都联系过。于得水说,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动漫相关专业课程,往往一个动漫班所学的课程就将动漫生产中的所有流程都概括了,课程设置不够细化,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所以多数动漫专业学生毕业后高端动漫生产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因此,在与学校寻求合作的过程中,于得水选择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自己的项目需求为导向,参与学校的人才培训。培养“双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既是动漫工程师,为企业创作动漫作品,又是动漫讲师,为企业培训更多的专业人才。目前,盛源公司的职工人数已由十几人扩大到200多人,他们不但不为人才紧缺而担忧,而且还开始向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输送人才。
此外,基地内的新洋、智慧等多家企业都与省内的高校建立了实习、实训联系。高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优势互补,为动漫产业解决人才匮乏问题进行着积极探索。
“校企合作”激活动漫人才培养机制
动漫人才的培养,有学校正规的教育,也有企业的实用培训。只有发挥两种教育模式的特长,才能为动漫产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杨会春副院长用“观念的颠覆”来形容他们和动漫企业间的合作。该学校前身是师范类学校,现在学校按照动漫的制作流程设立了原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影视后期制作等四个大系13个专业。杨会春说,学校正是看好了动漫产业发展的前景。再加上此次设立专业是建立在与动漫企业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订单培养”。前两年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提供的“双师型”老师共同为学生上课,第三年则将学生直接派往企业结合项目进行实训。这次为盛源公司订单培养的180名学生,最终都会留在企业就业。
新型专业的设立,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保证了传统学校的生源,也为之创立了新的品牌。校企合作、校企共育、工学交替,优势互补,校企共赢。
加快蓄满人才的池水
“就像福彩抽奖的‘奖池’一样,人才之池的池水也要加速蓄满。”动漫基地的温善骋主任这样形象地比喻。基地在成立之初,已经规划出培训区,并联合一些职业教育学校,共同培训人才,为产业支撑。针对企业缺人,又养不起人的现状,基地还引入了“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建立专业的人员信息档案,以便吸引人,留住人。
就在基地内企业逐步破解人才难题后,不断上升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又为基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缺少较为完善和先进的公共技术平台,一直是动漫基地的缺憾。近日,牡丹江市教育部门在对基地进行考察后,看中了基地的发展前景以及基地内企业的技术、人才水平,当即和基地内的盛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将其手中拥有的一套先进的动漫设备交由基地,用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也为动漫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