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2日讯 今年70岁的农民郭福常进城生活没多久,就和家人商量捐献遗体。令他意外的是,老伴和儿子不但同意,还与他一起办理了登记和公证手续,最后一家三口都成了捐献遗体志愿者。近日,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在哈市越来越多的家庭受家庭成员感染,集体成为捐献遗体志愿者。
郭福常是香坊区向阳乡的农民,从小因家庭贫困受人资助,成人后总想做点事情回报社会。1967年,郭福常娶了同村残疾女青年关阿娟为妻,郭如钢是他们的“独苗”。儿子成人后,在城里安家,郭福常老两口也随之搬到了市区。进城后,闲不住的郭福常开始在小区里做公益事业,清扫楼道、清理小广告、进行小区绿化。2005年1月,郭福常突发心脏病入院,许多邻居赶到医院看望他,这让他感动不已。出院后,他就参加了一家“爱心俱乐部”,经常参与一些社会爱心活动。郭福常的爱心举动感染着儿子,40岁的郭如钢虽然是下岗工人,可每年都坚持义务献血。前不久,郭福常与家人商量义务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事,老伴和儿子陪着他一起来到市红十字会,一家三口共同填写了“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并于4月15日到香坊区公证处进行了公证。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家数名成员共同成为捐献遗体志愿者的事情在哈尔滨市并不鲜见,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77岁的刘雅利是位老医护工作者,早在抗美援朝时期,她就从事伤病员的护理工作。从那时起,她就萌生了身后捐献遗体的想法。10多年前,老伴临终前对刘雅利表示,他不想拖她的后腿,等到医学发达时,就把遗体捐献了吧!当时,四个女儿很不理解。经过刘雅利的开导,四个女儿最终同意了。令刘雅利意外的是,几天前,当她正式提出要办理遗体捐献手续时,三个在哈市的女儿不但没反对,也都登记成了志愿者。远在上海市的小女儿也表示,回到家乡一定也要成为她们当中的一员。
据市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收站站长徐玉东讲,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队伍在近几年得到壮大,人员也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其中包括普通的工人、农民甚至是外来人员。从目前登记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家庭成员理解了遗体捐献,这部分人已占到整个志愿者群体的30%。然而,志愿者捐献的愿望常常在最后生离死别时遭遇亲情叩问,子女在这种时候往往难以控制亲情,最终选择放弃捐献。为此,他呼吁遗体捐献能早一点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