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策
搜 索
一种先进模式
2008-04-24 07:11:4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4日讯 新庄村在全省首创的“1+3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精神文明,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值得推广。

  我们不妨剖析一下“1+3”模式: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农民合作社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组织农机合作,实行农资团购,职责是帮助农民创富;农民工工会为外出务工农民讨工钱、讨说法,职责是为农民工维权;农民思想道德协会管的是农民的婚丧嫁娶、文化建设,其职责是提升农民素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组织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力量。

  而这一模式的形成,关键是有一个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村级领导班子,一个坚持科学发展的领导集体,一个为了群众的利益艰苦拼搏的带头人。归根结底,农村的发展与进步,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至关重要。

  此外,合作社还获得了“有机食品基地”认证资格,使传统农产品身价倍增,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求与新庄村合作。

  新庄村有700多户村民,其中只有百十来个社员,社员在新庄村显得特别有身价。只要是社员,不用抵押等手续,就可以得到最多两万元的社内贷款。

  但是,村民入社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家庭和谐,标志是“夫妻和睦、孝敬父母、子女不辍学”;二是不赌博;三是讲诚信,即“银行无陈贷、村上无陈欠(有陈欠但有还款计划)、社会上不欠抚养费和计划生育超生罚款”。

  经济组织为什么要遵守道德标准?村党支部书记刘清泉回答,是为了促进村民的道德自我约束。

  表面上看,李春红等社员在社内贷款只签个名字,不需要任何抵押,而实际上,那个签名是全体社员对他作出的道德评价,比他家的几间房子、十几亩地“值钱多了”。

  农民工工会:打工农民有了“家”

  新庄村人多地少,村民都圈在地里谁也富不了。

  2003年,新庄村党支部重新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将全村劳动力“划分”为“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种(植)、三分之一养(殖)、三分之一闯市场(打工)”。

  当年,刘清泉以村党支部名义联系用工单位,将第一批村民送到刚落户哈市的沃尔玛。两年多里,村党支部又将400多村民送到外地务工。目前,新庄村农民工已有1200多人,已超过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村民打工收入占了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刘清泉说,培养新农民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进城去打工。但打工的村民多了,问题也来了,不少村民因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丧失了信心。

  刘清泉想到用工会维权。2005年4月,新庄村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级农民工工会,让外出务工农民有了主心骨。

  村民吴立斌在大连打工,企业借故拖欠工资。2005年8月,村农民工工会律师出面维权,让吴立斌如数拿回工资。

  2006年9月,村民韩延军在雪乡施工时被人打伤,刘清泉连夜赶到工地。当时,工地负责人一看是村支书,表情带搭不理的。再一看,这个支书还是工会主席,“级别”虽然是“村级”,但态度立即转变了。刘清泉据理力争,使韩延军获得合理赔偿。

  2007年5月,村民韩延波在哈市一家工地受伤不治身亡。对方坚持以“国家工伤死亡标准”进行赔偿。但刘清泉不同意,他以村工会主席身份,强调“这个村民已不是农民,而是工地的临时雇工”,所以赔偿的额度不能低于20万元,结果用工单位接受这个“主席”的要求。

  今年1月,新庄村一农民工以用工单位欠薪为名,将单位货款扣留。刘清泉听说后,立即要求这个村民终止违法行为,将货款送还。然后,又与用工单位沟通,及时兑付了他的工资。

  新庄村农民工工会成立以来,解决维权事件2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37万元,使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农民思想道德协会:培养文明新农民

  2006年,新庄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到目前已投资600多万元,完成村屯水泥路修建设,两个主屯吃上自来水,24户村民住上节能房,今年还将有300户村民用上沼气灶,新庄村确实有了新面貌。

  但刘清泉认为,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新农民,不单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应是村风民俗的同步改善。

  2006年,新庄村党支部将原来的“计划生育协会”升格为“思想道德协会”,通过引导、教育、奖励等方法,提高村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世代居住在一起的村民,特别重面子。道德协会就从面子入手,把看似“虚”的事儿干得“实在”起来。

  过去的新庄村,村民们不登记就结婚是常有的事儿。为引导村民登记持证结婚,道德协会规定,凡是持证的,就奖励100元,并由协会司仪主持婚礼、秧歌队登门祝贺;如果是晚婚者,奖金增加一倍。村民家办丧事,补助家属200元。

  村民尤相利的独生子结婚,老亲少友来了一大帮。由于是持证结婚,道德协会领导、秧歌队、小戏班子等百十来号人都前来祝贺。那气氛是相当地热闹,尤相利赚足了面子。而另一户村民,因为孩子没持证(早婚),想花钱雇,协会的秧歌队不去,那真是相当地没“面子”。

  刘清泉说,村民可能不在乎一百二百元奖金,但他们肯定在乎“面子”,在乎“面子”就得遵守起码的法律法规,而不是凭着老习惯、老思想为人处事。

  新庄村道德协会利用“一室(图书室)一场(文化广场)”,常年开展文体活动,让村民们玩儿得健康;协会将新庄村列为东北农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经常把专家教授请进村,让村民们学有老师;从去年开始,协会每年都要开展“和谐家庭”和“模范村民”评选,让村民们“攀比”有目标。

  新庄村的“1+3”模式诞生两年多,却因其“实用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省区域经济协会专家评价,新农村建设是村级党政组织的重要职责,但必须“虚功实作”,要有一套让村民愿意接受、收到成效的手段和方法。新庄村的实际已证明,合作社促进了农业发展,工会维护了农民工权益,其实质是促进并保障了村民增收。而思想道德协会,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质,反过来又促进合作社及打工经济的发展。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道德标准不达标,就当不上社员。而同是农民工,思想文化素质高低,基本就决定了收入水平的高低,甚至是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