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闺女考到了韩国去
2008-04-25 10:48:1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王筱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5日讯 我们一代一代走着。

  走向七色光和一条条称为世纪的纬线。我们越走越激越,被生活太阳般的火热烤得浑身绀紫了……于是我们拿起了笔。我们走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我们被中国在此区间内跨世纪的三十年改革开放而感动。

  我们的笔最后决定要触及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因为它是我们一代代攀援不息的那条脐带,是我们一代代朝觐的一条根。家,摇响了大荒铜铃,拥揽了辛劳的人们,遮蔽了尘霾风雨,更完整地呈现了历史变迁的化境;家,永远牵动着华夏九州五千个纪年的悬念!如今,它又上演着改革开放的新中国异彩纷呈的开心小品。

  这些“家”,就坐落在一片神奇的土地——黑土地上。它在记者的笔下群涌而出,被记者们推向前台,成为一桩桩令人心悦的建筑!

  这些故事从三十年前走来,必将走向更远的远方,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史。

  我们的采访选用了一种最不夸张的方式——随意点击,无疑,点击这里的每一个篇章,都是弹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一根蠕动的神经……

  家庭人物介绍

  丈夫:庞旭武

  住址:哈尔滨市通达街

  1981年,我与爱人马丽结婚了。我们都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她是仪表工,我是油工。第二年女儿出生时,妻子说,要是能培养出一个艺术家,该多好!

  1981年庞旭武在道外区大杂院里结婚了。

  1986年,女儿沙沙4岁,喜欢舞蹈,当时舞蹈班的学费很高,一个月要一百多,而我和爱人的工资加起来只有108元。我们就利用休息时间出早市、出夜市挣外快,水果、蔬菜什么都卖。当时一家三口挤在道外区一个大杂院里的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日子过得那个紧巴呀。

  1992年,我们全家搬进动迁后给的一个32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刚有起色,1993年我爱人下岗了。我于是开始四处揽活,承包所在单位亨通建筑公司的工程,就想多赚点钱。1996年,我在干活时不慎摔伤,住院期间雇工跑了,材料丢了,外面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我们只好卖房抵债,又到道里区安字片租了房子住。

  1997年,我们家遭遇人生的最低谷,我下岗了。女儿从省艺校舞蹈专业毕业,是班里的尖子生,老师说不上大学很可惜。但是艺术生的高昂学费,我们实在拿不起。

  女儿很懂事,自己报考了深圳歌舞团,才15岁就去深圳打工了。她走后,我爱人在家哭了半年,说都是因为穷,才让孩子学不起艺术,那么小的年纪就出去打工。我有泪只好往肚里咽,当时真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生活的出路。

  后来,一位好心的企业家徐建华大姐帮扶我们,当时我爱人在她家当保姆,她了解我家的情况后,马上把她代理的雨伞让我们拿到早市、夜市去卖。先拿货,后给钱。

  仅仅四年时间,我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我们在南岗大世界商城买了自己的“床子”;2005年我们又投资23万元,在海林市买下4亩地,建了500米的厂房,办起了獭兔养殖场;2006年,我们在牡丹江一商场开设了3间精品屋。

  这期间,我们给在深圳打工的女儿打电话,说这回家里有钱了,你还想上大学吗?女儿说,想!文化水平低,没有大出息。2003年,她从深圳回来,我爱人说,这回咱有条件了,得给女儿好好补补课。我们花了五六万元,为女儿请了十几位好老师,一对一地授课,补习了半年。

  我们的辛苦没白费,女儿也很争气,当年就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们摆了三桌酒席,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大家说,咱普通家庭也能培养出艺术苗子,真不易!

  2007年女儿大学毕业后,想去韩国学习现代舞。她怕我们负担太重,一直犹豫不决,因为出国留学的费用一年就要二十多万。我跟她妈坚决地说,去吧!过去咱家那么苦都挺过来了,何况今天还有这个条件。

  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不仅供出了留学生,还改变了家庭面貌。现在,我们只等女儿回国团圆。到时候她落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买房子,北京、上海也买得起!

  2006年庞旭武夫妇银婚时的全家福。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