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离家的老哈尔滨人迷路了
2008-04-25 11:07:2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王筱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知青时期的李存厚。
  1972年离开北大荒赴上海复旦大学时留影为念。
  在西昌卫星基地采访。

  东北网4月25日讯 他们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他们曾在北大荒这片遥远、广袤、神奇的黑土地上奋斗和生活。他们身不由己地融入了共和国的每一次风云变幻,他们的道路是共和国道路一个小小的缩影。他们曲折的心路历程也反映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行进的足音。

  今天,我们走进知青部落,聆听他们的心声——

  知青人物介绍

  李存厚

  1950年生,1966毕业于哈尔滨三中,1968年11月下乡到嘉荫独立一团,1972年4月25日离开北大荒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现为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

  1968年11月的一个清晨,我从哈尔滨下乡来到了嘉荫的独立一团,于一个月前来到这里的姐姐和妹妹来接新战友,一看穿着黄棉袄从车上跳下来的我,愣了,我们三人抱成一团,妹妹掉下了眼泪!这样,我们李家的姐弟妹三人团聚在屯垦戍边的最前线。

  在连队,我种过地、伐过木头、打过石头、盖过房子、当过畜牧卫生员,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了,锤炼出一身好筋骨,原来单薄的身体也结实起来。我的职务也从班长到排长,后来还入了党。

  1972年春天,我正在大山里领着二十几个小伙子伐木,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到团部开会。山里路程远,等我赶到团部,已是午饭时间。我当时那形象,有点像“土匪”,满脸黑灰,满身松树油子。在团部的老乡那里洗了脸,才敢见人。人事股的乔干事领着两位穿复转军人服装的客人与我见了面,他们挺客气,问了我下乡后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我都照实回答了。后来我得到团里通知,要我到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才知道那两个客人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来招考学生的干部。姐姐和妹妹都为我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1972年4月25日,我成了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学生,同时入学的还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梁晓声。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团委书记,后来担任过社教部副主任、经济部主任和总编室主任。2001年10月,我当选为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

  从北大荒知青到中央广播电台记者,再到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我觉得自己是知青中的“幸运者”,受到党的培养,自己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北大荒精神和一片事业心及责任感。我非常感谢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它让我们与人民同甘共苦。如果没有那段生活,我可能也会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知识分子,但决不会像今天这样珍惜幸福的生活。

  我离开家乡36年了,这期间每一次回家,我都能感受到她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1996年,我带中央广播电台的记者回家乡采访,晚上休息时,我说陪他看看街景,结果我这个老哈尔滨人居然迷了路。记忆中的三十六棚、顾乡、红旗大街等大街小巷都变了样,开发区正在建设中。1999年我再回哈尔滨,惊奇地发现被埋没在大杂院里的索菲亚教堂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奋斗路两旁的教堂也修葺一新,哈尔滨有了浓浓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城市里还多了很多高架桥。我当时感到很欣慰,我们的家乡在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忘记将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文物保留下来。2000年冬天,我采访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站在松花江上建起的壮观又神奇的冰雪大世界,我感到强烈的震撼!回想以前只有几盏造型简单的“冰灯”的冰灯游园会,真是天壤之别。我们的家乡变劣势为优势,将冰雪文化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作为家乡人,我感到深深地骄傲。2003年,我到哈尔滨太阳岛参加一个全国性会议,发现过去荒凉的太阳岛,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生态型观光岛。城市里的休闲广场多了起来,而中央大街,令人仿佛置身于欧洲城市的某个街区。

  去年,我回哈尔滨,哥哥开车带我去过去我们家居住的太平区兜风,我根本不认识了。记得当年区里只有一个文化宫,一个电影院,惟一的高楼只有五六层那么高,非常落后。如今,这些全被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区和环城高速公路取代了,而太平区也被取消,与道外区合并了。

  回想改革开放30年,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发生了巨变。就拿我们家来说,过去老少三代12口人,挤在一个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现在,我的兄弟姐妹每个人的家庭都住上了宽敞的住房。而我们的祖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国际上拥有受人尊重的地位。记得1995年我第一次出国,拿着发给我们每个人的30美元到商店,什么也不敢买,因为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100美元以上。如今我再出国,发现巴黎最著名的老佛爷商店里,挤满了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人已经融入了世界大家庭,这样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祖国前进的步伐。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