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丽莎和儿子在哈尔滨的家里合影。 |
东北网4月25日讯 一个成功创造出快速发展奇迹的国度,正受到来自世界目光的注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黑龙江生活、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这里是四个友好的外国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在他们眼中、口中和心中,中国正一步步地走向世界。
外国友人介绍
日勃克列夫·斯卡娅·拉丽莎52岁,来自乌克兰的敦尼斯克城。现为《伙伴》杂志俄语特邀编辑
18年前,我刚从乌克兰来时,那时的哈尔滨还不是一个很大很现代的城市,整个黑龙江也不如现在这么有实力这么强大。哈尔滨原来的老建筑和低层楼房很多。那时,城市的最繁华的地段秋林公司旁边有很多俄罗斯建的老房子,那些房子外表很好看,但生活在里面的人们生活日用品很少,居家陈设简简单单,没有太多的家用电器。当时装一部电话很昂贵,有家庭电话的很少。我有很多当老师的朋友,家中都还没安电话,有急事就赶到我的家里,借我的电话打。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中国人很节俭!他们的日子还不富裕啊!
当时,我住在黑大的外教楼,给外教住的房子是相当不错的,我热情的邀请中国朋友来家中做客。然而,让我不解的是,我的很多各行各业的朋友都很少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要邀请我,也是去饭店,而且次数很少。为什么不能去家中做客呢?后来我才明白,原来那时中国人住的房子都很小,居住条件很紧张,他们很要面子,不好意思在这么简陋的家中招待外国朋友。
那时,哈尔滨有很多有轨电车,还有很多公交车,但坐在车里的感觉很糟糕:车况很旧很破,因路况不好,车开得很慢。一路上,11路车的玻璃窗被颠得一直晃动着,那种噪音很大,叫人心慌意乱,我总是担心它什么时会掉下来砸着人。而且当时道路很窄,老是堵车,从和兴路到秋林步行只需半个小时,但要坐车通常要一个小时。为了赶时间上课,我只好步行去上课。
那时哈尔滨商场的商品不全、品种也不多,只有秋林和哈一百的物品还丰富一些,但也没有现在这样琳琅满目。我们有些韩国和日本同事都是请朋友从国外往回捎东西。我呢,买色拉等用品也都是去北京买。
18年过去了,我亲眼目睹了中国人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的一个当教授的好朋友一家几口住30多米的房子住了好多年,现在早搬进了80多米、宽敞明亮的大宅子,还有一套房子在江北,到了周末才去住,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富足很开心。现在,我的朋友很高兴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他们的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而别致。不仅如此,我的很多朋友的孩子也长大成婚了,我参加孩子们的婚礼时发现,年轻人都住进了高层建筑,新房设计得很舒适很人性化,又宽敞又现代还很华丽。
朋友们的手机都已换过几代了,都是又漂亮又功能齐全,而我用的却是普通的手机。我是我的朋友中最早有家庭电话的,但我却是最后一个有移动电话的。
我住的地方是普通民宅,刚来时,车棚里密密麻麻地塞满了自行车,现在车棚里自行车快绝迹了,都变成了高档摩托车。小区买车的人很多,院里的过道都停满了私家车,我们只能绕着走。院里的好车很多,当然,也有奇瑞QQ等经济型车。我发现,原来坐车老堵车,是因为道路窄;现在,也堵车,那是因为私家车多了的缘故。
我观察到,不仅城里人生活好起来了,农村的变化也大。我一直在一位农村小伙那买奶,他原来养了9头牛,奶产的少也卖的少。现在不一样了,他养了42头牛,不仅给市民送奶,还给奶站送奶,他腰包鼓了,生活也富足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还娶妻生子了,整天乐呵呵的!他说要让儿子跟我学俄语,要让孩子做个有文化的人。
改革开放这些年,哈尔滨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一时也说不尽道不完。惟一没变化的是哈尔滨人的性格。他们依然热情友好、礼貌可亲。现在,在我眼中,哈尔滨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儿子在这里长大,他更像一个普通的哈尔滨人,现在是哈尔滨47中的初三学生。我们深爱着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