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污染加重鱼类减少 美丽松花江畔百年渔村正在消失
2008-04-26 09:32:3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哈尔滨4月26日奥运专电(记者牛琪 高增双)“渔村?现在渔民越来越少,这里早不是什么渔村了。”松花江北岸牛家甸,被问及渔村时居民几乎众口一词。这个曾以打鱼为生的百年村落,只留下数十艘停在河湾里的舢板船,以及靠在墙边废弃的木桨。

  4月8日,松花江全线开江,而江上难觅渔民。松花江边的哈尔滨市松北区松浦镇以前一直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但现在松花江畔纯粹以打鱼为生的渔村已经不复存在。”松浦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杨俊德说。

  “哈尔滨”,一说来自“哈鲁滨”,满语意为“渔网”。据说数百年前,附近一带是满人一大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直至上世纪初,哈尔滨在人们眼中仍是松花江边的一个渔村,水美鱼丰的松花江也成为哈尔滨的象征。

  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曾经的美誉却逐渐变成一种尴尬。

  据哈尔滨市农委渔政处统计,哈尔滨市区江段内目前登记在册的渔船仅为400余条,这个数字仍在逐年缩减。“水污染后鱼类减少是渔村消失的重要原因。”渔政处处长张瑞祥表示。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大淡水渔场,全长1900公里的松花江曾每年供应鲤、鲫、鳇、哲罗鱼等达四千万公斤以上。而由于水资源污染,以及在鱼类繁殖期的过度捕捞,这些景象正逐年远去。

  “松花江越来越‘瘦’,鱼卵的生长被严重影响,工业污染的加重进一步恶化了鱼卵的生长环境。”据黑龙江省农委渔政处负责人介绍,松花江流域大型经济鱼类已很少见,相比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松花江的鱼类生存状况更不容乐观。

  “靠打鱼已经养活不了一家人了,”牛家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说,“渔民纷纷改行,有些已承包了土地。”

  作为哈尔滨的母亲河和中俄的跨界河流,给“疲惫”的松花江“减负”已成为人们共识:中国已将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116个松花江治污项目2008年将全部开工;为保护产卵期鱼类,今年5月25日到7月10日被列为禁渔期;市民也提出不吃“开江鱼”的倡议,共同保护松花江。

  如今,外来务工人员逐渐成为牛家甸居民,哈尔滨松花江畔的渔村也即将成为历史记忆中的一块拼图,但松花江的希望并没有失去。“尽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景象很难重现,但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松花江肯定会越来越好。”张瑞祥说道。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