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能否在竞争中胜出 黑龙江省生物产业期待"破茧"
2008-05-12 13:50:5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文天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2日讯 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催生国际竞争又一热点领域——生物产业的兴起。“把生物产业培育成支柱和主导产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黑龙江省已擂响向生物产业大举进军的战鼓,生物企业纷纷“亮剑”,一场关乎发展命运的逐鹿正悄然展开。

  如何突破前进路上的一个个堡垒?如何在这场逐鹿中胜出?逐鹿场上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备战正忙。

  正如破茧而出,方能化蛹为蝶。黑龙江省的生物产业,期待“破茧”。

  1、生物企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产业,对黑龙江省的生物产业而言,无论是上游研发抑或下游市场,都难以逾越资金壁垒

  生物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产业。生物产业涉及许多高科技领域,以生物制药企业为例,生物制药技术开发周期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国外研发一个新的生物药品的平均费用在1亿~3亿美元左右,其成功率仅为5%左右。在国内,生物产品从研发到中试、放大、规模化生产,其费用也是以千万计。

  强尔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生物农药业的“龙头”,为了手中的宁南霉素这一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新项目的发展,曾找了多家国内外的风险投资公司,希望得到资金支持,可是由于对方提出的条件苛刻,“强尔”无法接受,最终都没有谈成。一年多前,经过多方努力,由经济技术开发区担保,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500万,才解了燃眉之急。“强尔”总经理臧海波说:“生物企业都是周期长、见效慢的企业,对黑龙江省的生物产业而言,无论是上游研发抑或下游市场,资金壁垒都难以逾越。如果生物企业得不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生物产业发展之路注定充满坎坷。”

  目前,黑龙江省的生物产品只有1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余都是仿制。黑龙江省生物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资金支持。

  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冷国庆认为,生物医药产业单靠企业发展要慢,自身投入肯定不够,我国风险投资还不成熟,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资金不仅要支持产业化,还要支持产业化前期。

  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原省生物制品一厂)集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其生产的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以及猪链球菌疫苗为预防相关动物疾病做出了贡献。记者郭俊峰摄

  “强尔”尚属幸运,对黑龙江省大多生物企业而言,融资问题一直是普遍制约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生物技术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且为高技术行业,无形资产远大于固定资产,没有过多的固定资产作抵押或担保,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另外,因为目前还没有创业板市场,中小型生物企业不能直接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风险投资不发达,真正投资于生物企业,特别是投资处于种子期或早期阶段的生物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很少,生物企业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较少。

  臧海波说,目前生物企业能够获得的融资渠道十分有限,他希望政府能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给予企业政策性贷款或贴息商业贷款。

  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李阳处长说,生物企业想要融资,必须要有好项目才能吸引投资机构的眼球,只有项目前景广阔,会有很好的市场表现,投资者才会积极介入。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

  政策声音

  建立健全生物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投资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作用,加大对生物企业的投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力度。对生物风险投资企业再融资可由担保公司给予担保,对担保公司造成的担保损失,省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吸引国外资本、鼓励企业法人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生物产业领域,形成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

  2、有限资源被分散、分割,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办大事,影响了生物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项目协调,整合资金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

  在生物产业领域,有这样一种现象:生物企业为抢占市场,往往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产品开发或生产。企业与企业间,互相不清楚对方在搞什么项目,地区与地区间,不清楚对方有什么样的企业,不清楚对方手里掌握何种资源,企业去申请立项的部门也各不相同。另外,企业想找好项目找不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手里有项目却又找不到“买家”。于是,各地、各企业闷头“发展”,各自为战,你建我也建,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做手里的高科技项目,最终产品出来,十分相似。

  生物产业涵盖的产业领域很广,包括化学药、中医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及生物安全等,涉及的产业发展的主管部门较多,包括发改、科技、卫生、农业、药监、工商等多个部门,致使在管理体制上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相互之间缺乏高效协调和沟通。这种多头管理而又缺乏协调、沟通的体制,不可避免地产生各部门从自己的管理职能出发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现象,而各部门因职能的分割所制定的政策,要统一协调的难度也相当大。这种体制性制约,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被分散、分割,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办大事,影响了生物产业的发展。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沙长青说:“政府必须加强生物产业的项目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整合资金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把张开的五指握成拳头,形成发展合力。搭建对接平台,使科研单位与企业能有良好的沟通。”

  政策声音

  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协调机制,成立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发布和修订全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目录,作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配套投资、政策倾斜的依据。

  3、生物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工程化”环节薄弱,使产业链条的中游—“中试、放大、集成”的瓶颈制约严重

  生物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和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之一。科研单位头疼,企业也头疼。

  科研成果在实验室小试阶段,尚不能预见该成果最终能否获得成功,只是做前瞻性的评估。只有经过中试、放大后,才能显现成果价值。一些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的产品也许能达到标准,但一旦进行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就不成功,无法达到企业的需要。

  “工程化”环节薄弱,使产业链条的中游——“中试、放大、集成”的瓶颈制约严重。从企业角度来说,实验室成果不能满足生产和商品化需要。而对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来说,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没有进行中试、放大的条件,其科研产品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不能延伸到下游,从而造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衔接不够,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郑秋鹛说:“科研成果中试、放大需要巨额资金和基地,科研单位自身没有进行中试、放大的能力,而企业会觉得由企业投入进行成果中试、放大风险太大,成果能否转化成功又不得而知,所以也不肯轻易介入。”

  3年前,东北农业大学有一原料药技术,完成小试后,和省内两家生物企业联系进行中试,可是这两家企业怕中试难成,投的钱打了水漂儿,都放弃了合作。最后,浙江省一家医药企业获得这一信息后,主动找上门来,进行该技术的中试、放大。目前,该企业为中试已投入1000余万元。若取得成功,该企业将拥有这一原料药技术的独家使用权。

  郑秋鹛建议,若要解决生物科研成果“工程化”瓶颈制约,政府应为生物产业涉及的各领域建设相应的技术中试平台,能够实现长期持续利用。同时,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在平台专门从事科研成果的中试、放大这项工作。

  冷国庆认为,黑龙江省应重点支持一些基础较好的平台,加快产学研联合,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分配,政府在这方面需要探索新的机制。

  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李阳处长说,科研单位和生物企业作为成果产出和吸纳的双方,政府要采取措施,搭建起“鹊桥”帮助他们“串门”、“相亲”,让双方“自由恋爱”,不搞“拉郎配”。政府搭台,科研单位和企业来唱戏,政府对“确定关系”的双方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扶助科研成果这个“孩子”健康成长。

  政策声音

  在现有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基础上,整合或新建服务于黑龙江省生物产业的2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其中:依托哈兽研、哈医大、八一农垦大学、哈药集团、哈尔滨仁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富尔斯特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6家;依托东北农大、省农科院、八一农大、黑大、黑龙江强尔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组建生物农业领域技术创立新服务平台5家;重点解决制约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生物技术工程化的相关问题。

  4、如果税负减轻,对企业来说是难得的资金支持。生物技术产品开发耗资巨大,技术转化为产品往往长达10年左右,产品开发出来上市已过了税收优惠期

  “强尔”总经理臧海波谈起企业的税负十分感慨。“负担太重,每年利润的25%都缴税了。生物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税负减轻,无疑对企业来说是难得的资金支持。”

  臧海波称,目前,江苏、浙江等省的生物企业享受免所得税政策,很是令其羡慕。

  目前,企业的增值税率是13%,增值税中的75%上缴国家,余下的25%留在地方。所得税中的40%留给地方。臧海波呼吁:政府能否参照江苏、浙江等省的做法,向国家争取,使生物企业享受免税政策?如果争取免税政策有难度,能否把增值税和所得税中留在地方的部分返补给企业?

  根据有关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经济技术开发区后,会享受3年的免税优惠。可是,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往往长达10年左右,因而等产品开发出来上市已过了税收优惠期。因而这一优惠政策并不适应生物企业。

  生物产业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兴产业。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尽管形成一些大公司,但大多数还是中小型企业。因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扶持其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加拿大魁北克省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制订了研究开发零税收政策,从而吸引大批跨国公司到该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日本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公司向生物技术企业投资。黑龙江省要引导生物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为生物企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应纳入政府的思路中。

  政策声音

  属于高新技术的生物企业,根据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尽快申请认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涉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生物企业,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产品或设备,享受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或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现有生物企业做大做强。对年上缴税款达到1000万以上,且连续三年递增20%以上的,按其第三年省级财政实际留成额的20%给予资金支持,专项用于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开拓国内外市场。

  数字链接

  优势: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黑龙江省生物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左右,全省生物产业领域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1家,实现总收入143.8亿元,工业总产值123.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8.5亿元,工业增加值41.4亿元,利税25.4亿元。

  2001年至2007年,全省通过科技立项共支持生物技术项目698项,经费总额1.64亿元。

  目前,在生物领域全省共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家,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2家,硕士点11家。全省拥有生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8家,各类企业、院所、高校在生物产业领域共申报专利430项。

  目标:实现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0年生物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占当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0%以上;到2020年把黑龙江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目标。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