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4日讯 6月1日是著名女作家萧红诞辰95周年。5月初,由《生活报》推出的“萧红系列讲座”栏目,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这个栏目的撰稿人,就是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记者、萧红专题研究网站站长章海宁
访生活报记者、萧红专题研究网站站长章海宁
今年6月1日是著名女作家萧红诞辰95周年。5月初,由《生活报》推出的“萧红系列讲座”栏目,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古稀老人打来电话说:“早就该好好讲讲萧红了,她是黑土地的骄傲,但人们对她的了解却少得可怜!”这个栏目的撰稿人,就是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记者、萧红专题研究网站站长章海宁。
5月11日,在黑龙江大学“博学讲座”百期庆典上,由章海宁主讲的“走进中国现代文学的洛神——萧红专题讲座”吸引了众多学子,过道里也挤满了听众。学子们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对萧红的认知过于片面,仅仅定位在左翼作家、抗日作家的范畴内。听了章老师的讲座,才意识到其文学作品中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女性、具有独立创作个性的特质,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和前卫身影。”
寂寞的萧红与寂寞的研究专家
章海宁是在我省的“萧红研究”处于半停滞状态时走进萧红的。1995年,在《鹤岗晚报》做记者的章海宁,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入了对萧红作品的研究和史料收藏上。这个时期,我省的萧红研究专家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哈尔滨,有的将研究方向转到了新的课题上。哈师大呼兰学院的萧红研究所,因缺少经费而难有作为。近十年来,我省高校以萧红作为研究课题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少而又少,省内出版社近些年没编辑出版过一本新版的萧红著作。
2001年,章海宁调入《生活报》任记者,开始更加系统地研究萧红,并进行萧红文化推广工作。他到全国各地寻访萧红遗迹,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萧红作品及研究珍本、孤本和大量的海内外“萧红研究”资料。2005年,章海宁个人筹资建起萧红研究网站,编辑了25万字的研究资料索引目录。网站集文本、图片、音像、论坛于一体。为此,他还专程让妻子去学习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知识,至今网站的维护工作都是妻子利用业余时间做的。
重新认识被“误读”的萧红
一位香港学者曾问章海宁:“对萧红研究二十年前就已研究透了,你们还在做什么?”章海宁回答说:“对一个作家的研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理论框架。”
章海宁认为,二十多年来,萧红作为中国第一位写抗日作品的女作家,其定位一直是“左翼作家”、“抗日作家”,这一评价虽然正确,但很片面。譬如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过去很少被研究者关注。在萧红的作品中,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底层女性凄惨生存状态的内容要占到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关于抗战的。从《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到《生死场》中的王婆、金枝,萧红描写了底层女性生命的卑微、渺小、毫无价值,女性从出生就面临着肉体与精神的磨难:小金枝生下才一个月,被粗暴的父亲摔死了,埋在乱坟岗上,被野狗撕得什么也没剩下;丑陋的麻面婆受尽了欺凌和嘲弄,像动物一样活着,她的丈夫二里半是村里最窝囊的男人,即使这样的男人也在老婆面前大耍威风;月英既漂亮又温柔,但生病后丈夫一样打她骂她,没有饭吃,没有水喝,连被子也不给盖……女人的命运跟品德、容貌、才学都没有关系,这是当时社会最底层女人的生存现状,这是萧红向男权社会的强烈控诉。她对中国女性真实现状的尖锐批判,对女性人生悲剧的洞察,在20世纪的女性作家中,没有第二个人。
萧红《生死场》中的“荒野意象”也重新被发掘。很多研究学者认为,萧红是第一个用大篇幅、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农村荒野景象的作家。鲁迅的《故乡》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山之作,奠定了故乡在乡土文学中美好、诗意的基调;但到20世纪初,西方商业资本对农村持续渗透,中国乡村开始破败荒凉。萧红的《生死场》,则是全景式的反映了这种荒野景象:人们不仅物质生活是一片“荒野”,精神生活也同样是一片“荒芜”。《呼兰河传》中放河灯、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跳大神等都是为鬼神准备的娱乐活动,活人的精神生活一片空白。萧红的这种展示,充满了批判意识和反思的色彩。在这种孤独、寂寞、荒凉的人生体验后面,萧红呼唤的是一种新的人生,充满生命之光的人生。这是文学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与萧红要改造民族的灵魂的创作目标是一致的。章海宁说,萧红对中国当代荒野小说起到了启示性的重要作用,从莫言的《红高粱》、刘恒的“乡村系列”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萧红”何时不再沉寂?
美国学者葛浩文认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作家之一;章海宁认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纯文学的方式“超自然状态”来进行写作的,仅有萧红和张爱玲,这一观点已基本被学术界认可。2007年,北京一家报纸评选了感动中国的大师级作家,在入选的七位现代文学作家中,就有萧红;她的《呼兰河传》在由香港发起、经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共同投票产生的“20世纪中国百部文学经典评选”中,名列第九位,堪称经典。
章海宁说,萧红的作品描写的多是北方的生活,甚至地点就是哈尔滨及其周边的小镇乡村,她对黑土地、呼兰河和冰雪文化充满地域美感的描写,必然引起读者的向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和读者到呼兰河畔来寻找萧红、纪念萧红。萧红故居、呼兰西岗公园内的萧红“青丝冢”,她在哈尔滨居住的商市街(现为红霞街)、道外的东兴顺旅馆区等几处遗迹,都是可开发利用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为此,他建议,我省可根据萧红的人生经历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和专题纪录片。萧红一生坎坷曲折,富有传奇色彩,拍摄一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是可以实现的,目前萧红研究的成果已经可以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支持。同时,为还原一个真实的萧红,系统地介绍其生平、著作和思想,拍摄一部纪录片也很必要,可以邀请海内外关注萧红的权威专家、学者和著名作家,共同对女作家进行阐释。
此外,打造一个长期的萧红文化传播平台,包括网站、《生活报》“萧红文化推广专栏”、设立具有国际视野的“萧红文学奖”、开展系列萧红专题讲座、出版最新萧红研究作品等活动,对萧红文化的推广和黑龙江建设边疆文化大省,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