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现场目击:飞石路旁到处是被砸扁的车辆 图
2008-05-22 15:17:1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董景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2日讯 19日至21日,是专家预测的四川地震灾区再次发生强烈余震的最危险时段。20日午夜开始,密集的雨声又持续到次日清晨。为了保证仍奋战在重灾区汶川县漩口镇的143名救援人员的给养与装备,21日中午,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抗震抢险救援突击队第一梯队总指挥梁明副总队长亲自押送物资赶赴前线。沿途,记者深深体会到了震后蜀道行的艰难与危险。

  带着胰岛素泵奋战一周

  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抗震抢险救援突击队赴川救援后兵分3路,其中143名队员奋战在重灾区汶川县漩口镇,需要再次补充部分给养与设备。21日11时许,指挥部调配的解放卡车抵达突击队设在都江堰市的后勤供给站,梁明亲自带队押运,身患糖尿病的他已带着胰岛素泵在灾区奋战了一周。

  喷雾器为过往车辆逐一消毒

  车辆行驶至都江堰市边缘地带时,道路两边的残垣断壁逐渐多了起来,旁边都已搭建了防震棚安置灾民。在一个山脚下,前方的车辆开始减速慢行,一些身着白服的工作人员用喷雾器为过往车辆逐一消毒。随着车辆驶近,道路指示牌更加清晰,白色的箭头旁边写着“汶川”。进入汶川境内不远,在一个山拐角处的指示牌提醒人们将进入常说的“蜀道”:“飞石路段,谨慎通过”。随着车辆的前行,各色汽车的残骸不断闯进视野,一辆东风大货车,被几乎与其车厢等长的巨石拦腰砸断,倾倒在道路右侧悬崖峭壁的边缘;一些车身被砸得如一团破布的车辆仰面朝天地“躺”在路边,应该是在开通被堵塞的道路时掀到路边的;一辆白色的小轿车,后半截被巨石完全砸扁,让人不由得祈祷当时后座但愿没有乘客。据消防官兵介绍,通往漩口镇的道路因地震滑坡堵塞,直到16日才修复开通,当晚又因余震出现局部塌方。

  特殊材料加固受损隧道

  穿过马鞍石隧道,紫平水库出现在山路下面。远远地,被震断的都汶高速跨线桥下,不时有冲锋舟拉载着救援人员破浪急行。在一个山拐角处,原有的路基被震开约三四十厘米的断裂层,不得不在内侧开辟了新的通道。因为路面不平,探出车窗外拍摄的记者被车辆一次突然猛烈的右倾惊出一身冷汗。车辆行至友谊隧道前方,缓缓地停在了路边。在这里执勤的交警解释说,因为夜间大雨,隧道出现险情,抢修人员正在进行加固。在等候了约50分钟之后,隧道终于恢复通行。借着车灯记者看到,这条961.5米长隧道的后半段,许多地方被用类似铁轨的材料环固,个别墙面可见鼓胀剥落,拇指粗的钢筋支出墙面。

  没有睡袋突击队员席地而卧

  盘山道上行车,性急的人很难有成就感。有时开了半天一回头,发现刚刚驶过的道路就在身旁不远的山下。车辆行驶了两个半小时后,终于抵达了漩口镇。紧挨着陡峭山崖的镇政府所在地几乎没有完整的建筑。在路旁的一些帐篷的门前,悬挂着漩口镇政府及一些居委会的牌子。路边的一处空地上堆满了帐篷,抵达设于被损毁的漩口镇政府院内的突击队驻地时,记者了解到,队员们在19日之前一直在没有睡袋、没有帐篷的情况下,和衣席地而卧。

  突击队徒步9小时抵漩口镇

  据省公安消防总队战训处灭火救援高级工程师廖军大校介绍,为了争取抢救时间、扫除盲点,15日,漩口分队只携带必需食品和营救设备,翻山越岭跋涉近9个小时赶到了漩口镇。漩口是阿坝州的一个工业重地,143名队员被分为5组分赴不同地点救援,除人员搜救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工业救援工作。山区温差较大,白天的工作让队员们汗流浃背,但晚间四五摄氏度的低温,让人觉得冰冷刺骨。抢救出来的物资都被用于为灾民搭建防震棚,队员们直到19日才最后住进帐篷。

  队员们自豪地告诉记者,17日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余震慰问的那支消防队伍就是漩口分队,总书记“你们也要注意安全”的关切叮嘱让他们倍感温暖,他们一定在最需要的地方坚守到最后一刻。

  飞石路段险象环生。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