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2日讯 春抢日,夏抢时。
泰来,地处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水稻秧苗已“绿染大地”。
近日,记者在泰来县克利镇见到县委书记马志军时,他正在田间插秧现场,与稻农算着“水稻账”。从稻米市场行情,到国家惠农政策,再到稻作技术,算得大家心悦诚服。
水稻,它是泰来“黑白黄红”四色经济中“黄”的代表,地位举足轻重。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齐齐哈尔市九县之首。2008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65万亩。“泰来大米”香飘广东、浙江、云南、上海、北京等20多个省市。
随着“大气候”,泰来水稻由粮食生产中的“配角”,变为“保根本的主角”。泰来水稻有如此大的发展,有其深厚“资本”。
“资本一”——基础建设
水足,稻绿。全县水田机电井1.2万眼,灌溉面积37.5万亩;泵站33个,灌溉面积25万亩。
“机改电”,全县水田受益面积8万亩,在此基础上,用五年时间发展到25万亩。
水田机械化驶上“高速路”。目前,全县机插面积30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48.3%;机收面积31万亩,占总面积的49.7%。三年时间将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资本二”——科技服务
“科技”是水稻生产的“引擎”。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抗病性强、整精米率高的水稻品种,主栽优质品种集中3~5个,种植面积占全县水稻面积的90%以上。
水稻大中棚钵育摆栽、盘育机插深施肥、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栽培等先进技术,走入了寻常稻农家,农民稻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发挥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
“资本三”——精深加工
建龙头,吃原料,提效益。扶持壮大现有企业,提升加工能力。全县涌现出水稻加工企业30户,年加工能力20万吨。
依托“9+1”、“六河”、“冰玉”、“晶洁香”牌大米四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优势,“引凤筑巢” ,打造水稻旗舰企业。
“资本四”——应对措施
去冬今春,水稻市场“水汤汤”。在水稻价格走低、销售不畅、农资价格上涨的不利形势下,泰来积极出台政策,力挺水稻生产。完善了流通、引导、投入、帮扶等机制。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不仅没有下滑,而且稳中有升,比去年增加2.5万亩。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泰来县水稻面积由2004年的31.1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62.5万亩,三年翻了一番。
2007年,水稻产量34.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6%。全县水稻实现产值5.1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2.7%;种植水稻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
绿意浓浓的65万亩水稻,向秋天发出了“请柬”——“你去听,风拂稻穗;你去看,遍地金黄;你去闻,满鼻稻香……”
泰来县县委书记马志军在现场察看插秧情况。建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