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5日讯 题:我省农业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关于拜泉县持之以恒大搞植树造林的调查
拜泉县位于我省西部,地处丘陵漫岗区,历史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几届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地组织全县人民植树造林,治坡治沟,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植树造林前的3.7%提高到22.7%。该县相继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原县委书记王树清曾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第三届地球奖。
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拜泉县坚持大搞植树造林,获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相比,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径流减少7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风速降低58%,空气湿度提高10~14%,连续18年未发生风剥地,形成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全县粮食亩产由1980年的9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0多公斤,主要得益于林带庇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全县活立木蓄积量549万立方米,估算价值54亿元,每年可采伐林木10余万立方米,轮伐柳树薪柴40万层积立方米,实现产值9000多万元,县里可收取木材加工销售税和育林基金2000多万元,相当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4,林业成为立县产业。今年,依托林木资源招商引进的飞雪木业投资1.9亿元,主要生产密度板、复合板、细木工板,可对树木全部吃干榨净,年可实现利税4500万元。拜泉县大搞植树造林,不仅改善了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建设了富民富县的“绿色银行”,同时也培育了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意识。
一、坚持把统一思想作为大搞植树造林的基本前提
拜泉历史上曾经林茂粮丰。但随着人口增加,掠夺经营、毁林毁草开荒加剧,干旱、风沙、洪涝、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日益严重,粮食亩产只有一、二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面对大地残破、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的状况,拜泉县委把植树造林、重整河山当作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把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作为大搞植树造林的启动点和突破口。1998年,县委一班人总结20年植树造林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林业立县,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他们使干部群众看到,照这样下去,拜泉终有无地可耕的一天。他们用算账对比启发教育干部,用典型示范引导干部群众。2006年4月,该县确立了“打造林业基地,培育林业主导产业,构建生态拜泉,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改杨家将(杨树)为经济林,用樟子松装点林网格田,打造下一个五十年人间奇迹”的总体规划。
二、坚持把政策引导作为扩大植树造林的持久动力
拜泉县在用好、用足上级政策的同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有效解决了树往哪里栽、苗从哪里来、工从哪里出等难点问题。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政策机遇,打下了营造农防林、护路林、护村林的基础;争取了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辟建了182个生态区;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对坡度超过15度的耕地和不适宜耕种的3万亩地块,全部退耕还了林。为解决造林用地不足问题,他们在土地二轮承包时,将杨树农防林带两侧25米、落叶松林带两侧10米范围内的土地作为造林预留地。对近几年在造林过程中涉及占用耕地的,有的对照“三北防护林工程”规划图“收复失地”,有的重新拉尺测算垄长“清回占地”,有的用机动地补偿“调剂用地”,从而保证了造林用地需要。为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县里制定了村集体谁造林谁拥有林木产权、收益归谁的政策。为鼓励农民治理荒坡、荒沟,坚持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合同期限为30~50年,对农民贷款一律低息,对治理后的荒坡荒沟种果树、种水稻和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的农户,在税费上给予减免。在建立苗源基地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乡村、企事业单位及群众兴办苗圃,达到乡乡建苗圃、村村有苗源,不仅满足了本县苗木需求,还成为北方苗木生产和集散的重要基地。近三年,县财政在比较拮据的情况下,还拿出184万元扶持乡村新建苗圃1.2万亩,培育苗木7000万株,使全县苗圃面积达3.5万亩,苗木达1.2亿株。乡村集体造林所需购买苗木的资金,则全部由县财政从育林基金中解决,仅近三年县财政就投资1100万元。在组织农民投劳上,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在征得多数群众同意的情况下,依照程序和法规运作。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共投工投劳2.54亿个。他们坚持“以造林造福于人民”的理念,全县成过熟林206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500元计算,总价值10亿元,全县186个村,去掉总债务4亿元,相当于每个村存款300万元以上,每个村集体每年林木采伐收益50多万元。近两年,拜泉县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更加高涨,2007年和2008年分别造林2.5万亩和3.5万亩,年均增长24.5%。
三、坚持把依靠科技作为确保植树造林成活的重要支撑
拜泉县大力推进科技兴林。他们聘请20多位专家为科技顾问,帮助县里研究制定了生态建设规划,并指导科学造林。在进行大面积春季造林的同时,他们打破常规,探索不同季节造林的新方法、新举措,变一季造林为常年造林。他们创造的杨树林带冬季“伐根造林法”,抚育采伐后长出的萌芽,由于根大、营养充足,生长速度接近重新栽苗的2倍,实现了“零成本”快速造林。他们发明的将冲击沟削坡绿化、用梯次插柳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用生态法保生态。他们坚持栽树以成活为标准,确保栽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一片。每年都抽调大批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和造林现场,严把栽植、浇水、管理各环节,确保造林质量。为了给春季造林赢得时间,坚持抢前抓早,凡是准备栽树的地块,都在上年秋季打出标准的树床,挖出标准的树坑。针对十年九春旱的实际,坚持把浇水作为提高树木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创造了用钢钎打眼深度灌水的方法。
四、坚持把严格管护作为巩固植树造林成果的有力保障
多年来,拜泉县委、政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将绿化指标分解到每名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对新植幼林实行挂牌制度,登记建档,落实培育管护责任;对成林地块划分责任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十几年来,全县有40个村因生态农业建设不达标被确定为重点治理村,查处了180多起毁林等破坏生态的案件。全县造林初期曾设护林员3500多人,虽然在税费改革时撤掉了这支队伍,但由于林木管护意识已深入民心。新一届县委班子组成后,针对无序采伐滥伐的行为,依法废止无效合同489份,纠正非法转让林带2584条,树木189万多棵,挽回经济损失2亿多元。在此基础上,县里成立了林木销售办公室,统管木材销售,凡卖树一律委托有资质的拍卖公司公开竞价出售。
五、坚持把综合开发作为提高植树造林效益的战略举措
拜泉县在植树造林上始终着眼全局,科学谋划,努力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他们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并依据不同生态类型实行综合开发,在实践中形成了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林草果畜粮综合经营等“六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重点实施了林业生态、产业开发等“十项生态经济工程”。上升乡九龙山流域遵循“林上山、粮下川、梯田埂苕条栽中间,坝内蓄水养鱼,坝外开发种稻田”的治理模式,仅两年就治理流域面积8000亩。由于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增加了生物总量,延伸了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循环的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拜泉县在大搞植树造林、推进生态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归根到底在于领导重视、持之以恒。大搞植树造林、全面绿化黑龙江是摆在全省干部群众面前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如果各县(市、区)都能像拜泉县那样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植树造林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如果全省上下都能像拜泉人民那样几十年始终不渝地苦干实干,奋勇拼博,我们建设生态龙江、林更茂、粮更丰的目标就一定会早日实现。